台灣教會公報140年 白話字納台語辭典

《台灣教會公報》創刊140週年,與「ChhoeTaigi(找台語)台語辭典」合作,攜手典藏白話字文獻。(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一百四十年前的七月十二日,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教會公報》創刊,台灣教會公報社十二日攜手高雄市打狗台語文促進協會,將一九六九年前、採台語白話字發行《台灣教會公報》文獻納入「ChhoeTaigi(找台語)台語辭典」資料庫,希望在AI時代,將超過百年歷史的報紙文獻,透過數位應用,能在這個時代發揮更多影響力。

《台灣教會公報》發刊時稱《台灣府城教會報》,一八八五年發行首號,當時以白話字書寫,後政府禁止使用白話字,於一九六九年三月發刊1049、1050期合刊,是最後一期全文以台語白話字發行的報紙。

這項「老幹新枝」簽約儀式十二日舉行。打狗台語文促進協會理事長鄭智程與理事吳家銘認為,白話字文獻上線,有助學習者掌握台語文實際使用和比較各時期用法;公報社社長方嵐亭肯定傳承意義,希望整合多部辭典、收錄超過九十萬個詞語的這項線上台語辭典,在如今網路發達時代,透過數位科技,充分運用平面資料,讓習慣網路搜尋時代者,透過數位化,將台語文開枝散葉。

《台灣教會公報》創刊140週年,與「ChhoeTaigi(找台語)台語辭典」合作,攜手典藏白話字文獻。(記者林雪娟攝)

以白話字發行的《台灣教會公報》,不但提供大量完整的語句,更保留百年前的台語原汁原味,能夠幫助學習者比較並選用更合適的語詞來表達,如「可能」以往使用「亦拘敢」,昆蟲則是「蟲豸」,如今以不復聽見。協會指出,學習台語文不只是認識語詞,還需有語句輔助,讓民眾能夠使用語言,而非只是習得知識。

以往也有政府或學術單位將白話字公報數位化,然網站多為文化典藏,而非為語言學習設計。吳家銘說,此次除將文獻納入辭典資料庫,也將結合協會「台文博覽會」品牌,安排推廣講座和學習課程,讓資源能更深入民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