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儒
「我小孩早上起床脖子歪一邊,說很痛,一動就哭,是不是落枕?」這是許多家長帶孩子來門診常見的場景。原以為只是睡姿不良、休息幾天就好;但孩子的脖子卻越來越僵硬,甚至轉頭明顯活動度受限。其實,這有可能是第一第二頸椎旋轉脫位,又名「寰樞椎旋轉半脫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Subluxation, AARS)所造成頸椎錯位現象。
AARS常見於兒童與青少年族群,尤其在受傷或感染之後,頸椎第一節寰椎(C1)與第二節樞椎(C2)出現旋轉滑脫情況,導致孩子呈現固定歪頭、脖子僵硬與劇烈疼痛的姿勢。頭頸部會偏向脫位側,下巴則朝向對側,在醫學上形容這樣的外觀上好像知更鳥歪著頭的樣子。這種頸椎脫位來的突然,不像斜頸症是出生就有屬於天生問題,也不像一般落枕造成的肌腱炎能很快的痊癒;一旦發生頸椎脫位,若未即時復位處理,可能影響神經或導致長期不對稱姿勢,因此早期識別與治療相當關鍵。
寰椎與樞椎在結構上非常特殊,寰椎無椎體與棘突,長得像環狀構造,圍繞樞椎向上突起的齒突結構(dens),共同構成「寰樞椎關節」。此關節主要提供頭部旋轉的主動軸線,約占頭頸旋轉幅度的50%。寰樞椎關節由韌帶(如橫韌帶、翼狀韌帶)穩定,結構鬆緊之間平衡著活動度與穩定性,兒童因韌帶較鬆與骨骼未成熟,更容易發生問題。成因除了先天性疾病導致韌帶過鬆,或是頸椎結構異常外,最常見的原因是外傷,像是玩耍時甩脖、突然轉向或翻身、或是拉扯頭頸部導致;另外,曾經有上呼吸道感染,導致附近發炎腫脹,頸椎穩定性下降,更容易因輕微外傷導致脫位。
AARS的治療方式通常建議先採取保守治療,住院中使用頭頸牽引方式,配合使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慢慢的把脫位處復位,所需恢復時間介於1週~1個月不等,脫位時間越久復位越困難,家長需有耐心。成功復位後小孩的頭頸旋轉活動度就能大幅改善,出院後第1個月通常仍需整日穿戴頸圈,避免復發;後續則回診使用X光觀察頸椎位置是否恢復正常。若無法牽引成功復位,或是先天性頸椎不穩定,必要時需使用手術方式固定。
頸椎寰樞椎滑脫雖然不常見,若一旦發生家長必須提高警覺,如果出現明顯的疼痛與頭頸活動度受限,須盡快就醫尋求兒童骨科醫師評估,安排影像檢查並決定後續治療方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通常可以得到良好的預後,不要輕率地以為歪脖子都是落枕而延誤治療。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