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種改良新突破,耐病力與產蜜量雙提升

 

工蜂清除死亡蜂蛹之清潔行為,可篩選抗病力高之蜂群。(農業部苗栗農改場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養蜂產業在農業生產扮演協助授粉的角色,但國內蜂農正面臨蜂種弱化、病蟲害好發及產量下降等問題。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苗栗農改場)近期成功選育「耐病產蜜蜂種」及開發「雜交性狀保留技術」,可望協助養蜂產業改良蜂種,克服氣候變遷對蜜蜂生存帶來的衝擊。

苗栗農改場呂秀英場長表示,國內蜂群多仰賴蜂農自行繁殖自交留種,導致蜂種逐年弱化,以致蜂蟹蟎、蜜蜂病毒病、蜜蜂幼蟲病及白堊病等多種蜜蜂病蟲害威脅蜂群健康進而使得蜂產品品質與產量下降。為強化蜂種及建立具遺傳穩定性的優良蜂種,苗栗農改場以「清潔力」與「採蜜力」為選育指標,進行品系篩選與雜交改良,歷經5年成功育出兼顧耐病且產蜜量高的蜂種。

呂場長說明,清潔力指標代表蜜蜂愛乾淨的能力,能主動清除蜂群內不健康個體,越愛乾淨的蜜蜂越不容易生病,是蜂群抵抗病害的重要行為;而採蜜力指標則指蜂群採集花蜜的效率與產蜜表現,是評估經濟價值的關鍵。研究團隊以液態氮處理固定面積的封蓋蛹,測試工蜂在24小時內清除死蛹的比率,篩選出清潔力優異的蜂群作為父本,採蜜力表現佳之蜂群作為母本,再配合雜交性狀保留技術,經由多代人工培育與交配,已成功獲得兼具耐病性與高產潛力的優良品系。

優良蜂種兼具耐病力高及高產蜜特性。(農業部苗栗農改場提供)

苗栗農改場指出,優良蜂種蜂群清潔力可達90%,顯著高於蜂農自行留種蜂群;接種白堊病原菌後,蜂群幼蟲存活率提高40%;採蜜力亦提升30%。為進一步協助蜂農有效穩定優良性狀,研究團隊開發之「雜交性狀保留技術」,可避免蜂群因自交而產生弱化現象,確保優良蜂種特性得以長期延續。

目前該技術將公告非專屬授權,可望強化蜂農自主育種能力,改善國內蜜蜂種原與穩定蜂產品生產。苗栗農改場期望透過此技術,培育國內專業蜜蜂育王場,以提供養蜂產業生產優質種原,協助蜂農面對氣候變遷及病蟲害挑戰,促進養蜂產業之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