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受暴案件 逾半來自子孫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提醒,老人保護案件已成為威脅銀髮族晚年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風險因子。 (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老人受暴案件日益增加,去年統計達2萬4千件,其中55%的案件為子孫對老年長輩施暴,高雄醫學大學法醫病理科醫師尹莘玲提醒,老人受暴多集中頭頸部及上肢,如發現有異狀應立即處理,唯有「及早避免」與「及早求助」才能解除危機。

衛福部統計,近5年來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由每年近1萬7千件增加到近2萬4千件,施暴者以孫子或子女對祖父母或父母暴力為大宗,占整體通報案件55%,顯示家內世代間的暴力衝突亟需關注。

在受暴類型方面,以精神暴力最多占53%、肢體暴力次之占37%、第3為騷擾占30%、經濟暴力占2%。這些衝突情境多圍繞在親子互動不良、孫子與子女身心狀態不穩定,以及家內金錢爭執等,凸顯及早改善子女與老年父母之親子互動關係、引進資源穩定孫子與子女身心狀況,並妥適處理家內財務糾紛的重要性。

尹莘玲指出,長者受虐待與其他虐待不同,受虐者常會說是自己跌倒、是意外,以為子孫掩飾。事實上,跌倒與被打的位置不同,虐待身體常會是瘀傷、皮下出血,像是長輩會有黑眼圈等,尤其要留意頸部傷痕,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瘀傷、骨折、營養不良、手腕和腳踝部位有擦傷或約束傷時,就要非常警覺。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指出,老年父母面對成年子女的剝削與暴力,應勇於尋求外部協助,維護自身權益,活出自信且獨立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