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21歲的病友黃小姐曾是中華女壘隊的亞運培訓國手之一,經常擔任中心打者,但卻從小飽受異位性皮膚炎搔癢、腫痛與流湯流水之苦,遍嘗各種治療與偏方,始終未見改善後,最後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治療3年後疾病維持穩定,停藥迄今2年未見復發,可以繼續在球場上發揮才能,為國爭光。
收治黃小姐的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體質有關、反覆發作的慢性發炎疾病,正確觀念應是追求長期穩定控制,而非短期治愈。
面對病友的迷思,朱家瑜打破3大流言表示,對「看幾次醫生才會好」的問題,要知道異位性皮膚炎不是感冒,並非吃感冒藥就能痊癒,而是一種和體質有關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面對異膚,就像對其他慢性病一樣,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控制。
其次是「有症狀才要治療?」朱家瑜指出,若只在症狀嚴重時才治療,反而會讓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讓病情愈來愈難控制,治療異膚就像調整體質,需要時間和耐心,除了基礎保濕與局部治療,更需要系統性控制免疫反應。因此治療必須從免疫機轉根本調整,幫助達到長期穩控的效果。
對於第3個流言「異膚一定要長期吃藥?」朱家瑜指出,異膚治療選項已與時俱進,除了口服藥物,還有多種針劑藥物,及不同作用機轉的新型藥物可供選擇,都具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