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I love 康熙

■吳守鋼

(一)

「黃」袍加身的康熙大帝呈現的顏色是不純,然後不僵,所以,最後也沒有掉進醬缸。中原版圖猶如一幅金雞獨立圖。大清,即滿洲,就是雞頭。曾幾何時雞頭探出身來了,一下把雞身、雞尾、雞腳都吞了進去。這還不算,還把以前與雞一同玩耍過的鴨、鵝、鳥等都裝進金雞身上了。大帝和孫子乾隆的時代,中原版圖最大,此前沒有,此後不再。

那時。

就是雞頭探出身來時,雞頭的人口有多少?答曰:30萬。

而雞身、雞尾、雞腳加起來,人口幾何?1710年的統計是:2億3千3百12萬。

如今上海崇明區的人口是67萬,歐盟的人口為5億人。換句話說,曾經的過去,近半個歐盟的雞身、雞尾、雞腳都在跟著半個崇明區的雞頭的指揮棒在轉,而且一轉就是275年。

這不是在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玩笑嗎?是的,然而不是玩笑,也不是蛇和象。是雞頭吞下了雞身、雞尾、雞腳,而且,雞頭吞下雞身、雞尾、雞腳以後的成績並不比漢、唐、宋、明差,漢、唐、宋並未道一而貫之,中間還穿插過王莽的15年,則天武後的14年,運氣特佳的宋高宗趙構的僥倖。而咱大清,一清見底,直至最後。

哈哈,30萬vs.2億3千萬。多少年後的如今,是讚揚一半崇明人的勇敢,還是歡歌一半歐洲人的忍耐?俺坐立不安、茶飯不思。只思一個問題:吞下了雞身、雞尾、雞腳的雞頭,此後又是怎麼消化了雞身、雞尾、雞腳的呢?

(二)

其實很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見《禮記·雜記下》)即是。

雞頭吞下雞身、雞尾、雞腳的方式就是如此。但是,至今雞身、雞尾、雞腳們面對從山溝裡來的雞頭依然罄竹難書的是「留辮子」和「文字獄」兩點。

先說「留辮子」吧。

俺生也晚,總覺得留不留辮子與穿不穿旗袍實在差不多,不過是時尚。時尚而已。

清末,在外國留學的紳士們,有的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製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見魯迅《藤野先生》),不是時尚得賽過如今的小鮮肉嗎?

而「旗袍」呢,讓女生穿上旗袍,該凸便凸,有凹就凹,誰見誰愛,誰穿誰愛時,這女生肯脫下旗袍嗎?相信打她罵她都不幹哦。但是,「旗袍」的「旗」不是「八旗」的「旗」嗎? 不是來自山溝溝的雞頭那地方的嗎?

再說「文字獄」。

一個小小雞頭的女真=後金=然後滿清,屬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圈的野蠻民族,此後卻為高度文明的大中華、大中原的漢民族完成了第一部像模像樣,拿得出手的漢語大字典《康熙字典》,編纂了讓漢族驕傲得吟誦至今還沒夠的《全唐詩》,第一幅實測的全國地圖《康熙皇輿全覽圖》。這一切都是託了康熙大帝的福。至於此後的乾隆帝更有發揚光大,史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之類就省略不提了吧。

該汗顏,還是該歡喜?

俺沒經歷過「文字獄」,不敢多嘴,倒想起小學時的「文字育」來。上學第一天,教科書的第一課就是認識「萬歲,萬萬歲」,也讓俺發誓從此無限忠於萬萬歲。直到中學的有一天,萬萬歲居然還沒百歲就翹辮子了,這才讓俺知道了自然法則才是萬萬歲。同時不覺奇怪,周圍那些爺爺奶奶,父親母親,甚至老師,學長早已明知自然規律就是自然規律,誰也違背不了,為啥依然每天手舉紅寶書,山呼萬歲,萬萬歲……呢 ?

俺才醒悟,其實,在「文字育」面前,「文字獄」只能低下慚愧的雞頭。

(三)

康熙大帝不是大清的締造者,也並非中原出身,卻可劃為最開明的一類。

親政是大帝的特色。

《清史稿》裡無一處記載大帝怎樣裝模做樣地去農家屋裡坐坐,不鹹不淡地去問問今年的收成如何,去嘗嘗攤頭上的小吃,再落下幾滴不比鱷魚多的眼淚,沒有。然而大帝親民,在位時盡量輕減賦稅,因為他知道純種前朝(明朝)的重稅壓得百姓不得不反,才逼出了李自成之類的闖王。另外,「南巡」一詞,如今屬於那個並非皇帝的皇帝的專用詞了,其實,是大帝的沙發吧。生前六次南巡的故事一直傳至今天,連乾隆都效法不已。

大帝空閒時,並沒搓麻將,也沒如三十年不出宮門、不郊、不廟、不朝……的萬歷皇帝那樣忙於煉丹,忙於斂財,而是……

以滿語為母語的大帝本身就是外來人,所以對外來人、外來文化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學習儒學,攝取漢文化精華的同時,也向傳教士南懷仁學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在宮中設置研究化學和藥學的實驗室,用西方儀器實地測量後繪製出第一張全國地圖。

這些都與「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純金中原人不一樣,所以,有叫楊光先的官員哭訴「寧可使華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嗚呼,太純!不,太蠢。

親征是大帝的又一特色。

處處效法大帝的孫子乾隆帝曾自封「十全老人」,但親征卻僅限於嘴上。唯有大帝親身騎在馬背上完成了擴展版圖的偉業。

此後,也面對咄咄逼人已經能聽到沙皇鐵蹄聲的康熙大帝為了宰斷後患,不讓北極熊有進一步東進的野心,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原有史以來第一次與異國簽署的條約。中華帝國與外國向來只有朝貢與冊封的往來,在自己的字典上從來沒放進過「國境」、「國界」之類的詞彙。

大帝並非中原出身,身上沒穿上「唯我獨尊,唯我為大」的外套。要是他的子孫們也學學大帝重實際,少夢幻的處事方式,也許不會在醬缸裡陷得太深,此後也不會有鴉片戰爭的困境、義和團的荒唐吧?

(四)

凡在中原坐過第一把交椅的君主,後世均有評價,這就是所謂的「諡號」。比如:

劉邦,諡號:高皇帝;李世民,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趙匡胤,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

……

那麼,康熙大帝的諡號呢?「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啊喲!大帝在位61年,中原史上在位時間最長,那麼,諡號也該最長嗎?讀這一字一句,好像在讀《論語》。那就封他為「《論語》大帝」,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