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癌症為我國10大死因第1位,台灣篩檢學會28日發表癌症篩檢效益評估分析成果,實證顯示,篩檢可有效降低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的死亡率,並有助延長平均餘命,最長可達3.38年。
依據衛福部最新資料,111年新發生癌症個案為13萬293人,113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4032人。為降低癌症對國人生命造成的威脅,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全面推廣符合經濟效益之癌症篩檢服務,以期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異常個案,及時阻斷癌前病變,以降低國人癌症發生及死亡。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許多癌症不再無藥可醫,關鍵在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才能提高治療效果並提升5年存活率,癌症早期無明顯症狀,仰賴篩檢及早發現。
台灣篩檢學會理事莊紹源表示,統計數據顯示,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女性平均餘命可延長3.38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平均餘命可延長3.10年,接受子宮頸抹片受檢女性平均餘命可延長2.33年,接受口腔黏膜篩檢的目標族群平均餘命可延長0.59年。
研究顯示,定期癌篩乳癌死亡率降41%、大腸癌死亡率降低40%、子宮頸癌死亡率甚至能降約70%;因癌篩增加平均餘命,民眾為社會貢獻時間被延續,乳癌、大腸癌及子宮頸癌篩分別帶來達1145億、1942億及1434億美元的增益經濟價值,換算為新台幣約為3.3兆、5.7兆、4.2兆。
國健署呼籲,台灣的癌症篩檢持續擴大篩檢對象,並引進新的篩檢工具,癌症標準化死亡率已下降14%,呈現穩定下降的趨勢。癌症零期5年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第4期存活率僅剩3成,呼籲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盡早接受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