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癌症蟬聯我國10大死因首位43年,政府力推癌症篩檢、國家級防癌政策等,降低癌症發生率並提升5年存活率,國際抗癌聯盟(UICC)執行長訪台交流時,肯定台灣「國家級癌症防治計畫」值得國際借鏡,未來應設法讓更多民眾接受癌症篩檢,同時應強化早期治療。
UICC成立於1933年,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癌症非營利組織、同時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合作夥伴,UICC執行長Cary Adams睽違12年再度訪台,國健署攜手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等民間團體舉辦座談會,共同探討乳癌、子宮頸癌、肝癌等防治策略,展現台灣在癌症篩檢的努力以及成效,促進與國際接軌,打造健康台灣,共創防癌新未來。
Cary Adams表示,全球癌症負擔持續上升,癌症已成為公共衛生 國家治理的重大挑戰。導致全球癌症病人增加原因,包括人類壽命延長、人口老化、吸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空氣汙染等各項因素。
他表示,台灣自2005年推動國家級癌症防治計畫(NCCP)涵蓋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的高覆蓋率篩檢,近年來更啟動肺癌早期篩檢計畫,協助病人及早治療,值得國際借鏡,這是一個關鍵行動,有助於從預防、緩和照護以及存活者支持等全方位面向,設定癌症防治的優先行動。
同時,他也推崇台灣自1979年建置的國家癌症登記系統,認為這套癌症監測系統是癌症防治的基石,為趨勢監測、政策制定與臨床指引提供重要的數據。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莊國偉表示,台灣民間團體長期投入病友支持、衛教推廣與跨界合作,補足醫療資源缺口,未來也期盼能與UICC在亞太區進行更多政策交流與病友教育合作,共同推動區域防癌照護體系發展。
國健署也表示,面對癌症,每位民眾都可以採取積極且具體的行動,身體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除或避免吸菸、嚼檳榔、飲酒過量等有害健康的習慣,維持健康的體重,並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的身體活動來增強自身的抵抗力。
其次,符合篩檢資格者應定期接受檢查,切勿因忙碌而錯失早期發現的黃金時機。此外,民眾更應主動關心周遭的家人與朋友的健康狀況,鼓勵親友參與篩檢與健康促進活動,也能擴大防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