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藥品 長期恐供應鏈重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美國1日公布我國對等關稅稅率20%,雖然本次項目不包括藥品,但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已發文給多家國際藥廠,要求提供美國「最惠國藥價」。對於我國藥品市場仍可能帶來衝擊,專家分析,美國放出「風向球」,短期評估對我國製藥產業影響有限,但長期恐讓供應鏈重組。

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理事長張博勝表示,我國外銷至美國的藥品數量不多,也不包含在此波關稅範疇,短期觀察影響不大。外銷藥品中以學名藥為主,現在不用課稅,整體影響持平,但對於個別藥廠感受可能不同。

然而,川普日前曾示警,「很快」將對進口至美國的藥品徵收最高200%的關稅,暗示給製藥公司把生產地遷回美國。

對此,張博勝說,若屆時藥品關稅上調,為避免高額關稅,藥廠可能會轉往第3地,從關稅稅率較低的地方進入美國市場。若藥廠將生產地改為設立在美國,不只當地製造成本較高,恐面臨原料輸入的高關稅,推升藥品成本。

他指出,由於美國有最惠國藥價要求,為避免低藥價成為美國定價基準,國際藥廠定價會更嚴格、縮小各國藥價。此舉恐怕讓台灣要價難以下降,甚至面臨上漲壓力,連帶我國健保署必須提高藥價預算投資。

另,生產大量學名藥的印度仍跟美國仍在進行貿易談判,川普認為印度有「全球最棘手的非關稅貿易障礙」,並且美國對印度有巨額貿易逆差。張博勝表示,藥品的競爭對手國若是稅率更高,對台灣學名藥藥廠反而會重回發展機會。

張博勝說,目前川普對藥品說法看起來屬於「放風向球」,具體影響還需要等待更詳細的政策出爐後才可以進一步判斷,然而長期來看,供應鏈恐怕會移到美國,跟現在全球化趨勢相反,並且國際藥廠製藥成本會推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