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女性患者雙下肢不明原因腫脹緊繃且皮膚顏色偏黑,走路喘促且心悸感,經西醫診斷為「中重度原發性肺動脈高血壓」,服用高血壓藥與利尿劑療效不彰,經友人介紹至本院所求助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偏胖,面容白。聞診:聲音低弱。問診:雙下肢不明原因腫脹緊繃且皮膚顏色偏黑、頭暈喘促、心律不整、四肢無力、鼻水(鼻涕倒流)、大便日行。舌診:舌淡紅苔少。脈診:左寸關沉澀尺濡,右寸關滑。中醫證型:痰熱鬱肺、脾虛水泛。內服處方思維:清熱潤肺、補脾利水。內服中藥治療2個月後,上述諸症皆緩,檢查已由中重度降至輕度肺動脈高壓。
「原發性肺動脈高血壓」乃涵蓋心臟、肺臟以及血管系統病變的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急促、暈厥、胸痛、心悸、下肢水腫等,初期診斷相當不容易,然而後期病程的進展卻是非常快速。當後期發展為較嚴重的肺高壓後,心肌較薄的右心室會逐漸走向功能不佳,出現水腫、腹脹、頸靜脈壓力升高、三尖辦閉鎖不全心雜音等。無論是哪種病生理原因導致的肺高壓,「右心室衰竭」都是病人最常見的致死原因。另外,1.結締組織疾病,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等;2.先天性心室缺損;3.肝門靜脈高壓;4.HIV;5.毒素、藥物如Phen-Phen減肥藥;6.其他呼吸或血氧疾病,常會併有肺動脈高血壓,但常被忽視;尤其在結締組織疾病併發之肺高壓,往往在很嚴重時才被診斷出來,因此死亡率非常高。
從中醫立場,原發性肺動脈高血壓屬「肺脹」範疇,《諸病源候論.上氣鳴息候》:「肺主於氣,邪乘於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上氣喘逆鳴息不通。」久病肺虛,痰瘀互結,常因外邪誘使病情發作或加劇。病初多因「肺氣鬱滯、脾失健運、津液不化」,繼之「肺虛化津不足,脾虛水泛,腎陽虛衰」。總之,本病屬本虛標實之症,本虛為「肺、脾、腎」三臟俱虛,繼則影響到「心」。
肺動脈高壓因病情複雜,症狀與其他心肺疾病相似性高,常被延遲診斷。肺高壓個案常合併心臟衰竭,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栓塞等心肺功能異常,甚至造成死亡率上升,5年內的死亡率高達36%。除了提早發現治療外,飲食上更需注意太甜、過酸、嗆辣食物(生的、蔥、薑、蒜,辣椒、黑白胡椒)、冰涼飲料(青茶、綠茶、奶茶、拿鐵)、橘子、柳丁、奇異果、柚子、西瓜、鳳梨、糯米麵食類,都要盡量避免且適度運動加強心肺狀態,並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抽絲剝繭地探病之源,以期達到治癒目的。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