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壓在談判時間底線,賴清德總統宣布美國對台灣對等關稅的「暫時性安排」稅率為百分之二十,雖然低於四月二日川普宣布的百分之三十二,但仍高於美國對日、韓的百分之十五,而且賴政府也未說明相關細節,因此被批為「黑箱談判」、「談判失敗」。從目前的訊息來看,台灣貨物出口美國的確面臨嚴峻挑戰,而美國又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今年上半年最大貨物貿易出超來源,一旦對美出口競爭力大幅衰退,必須審慎提防是否會導致台灣經濟硬著陸!
四月二日川普宣布各國對等關稅稅率之後,雖然延長談判時間,但日前川普表示八月一日就是最後談判期限,而台灣與美國的談判遲遲未見結果,台灣產業界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在賴清德宣布美國對台灣的關稅稅率為百分之二十之後,更因為台灣高於日本、南韓兩大競爭對手,也高於歐盟及東協大多數國家,台灣產業界更是連聲叫苦。四月三日賴清德總統面對美國宣布對等關稅,強調「與美方強力交涉,務必維護國家的利益」,至此賴政府承諾跳票、產業界期待落空。
儘管賴總統強調,百分之二十關稅只是「暫時性安排」,還會繼續向美國爭取調降稅率,但在這個結果出現之前,台灣貨物出口美國就必須適用百分之二十的稅率。就匯率的角度而言,經濟學者劉孟俊日前在立法院的一場公聽會指出,如果美國給台灣的關稅稅率介於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新台幣對美元匯率需要貶值到三十一至三十五元之間以降低關稅衝擊,而近日則是在三十元左右;另一方面,如果台幣匯率貶值過多,也會提高進口商成本,賴政府必須拿捏其中分寸。
再者,最近大半年台灣好不容易逐漸走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高於百分之二的通膨陰影,但七月起台灣南部遭逢颱風、豪大雨侵襲,勢必拉高農產品價格,倘若台幣匯率貶值也推升進口物價,在此雙重壓力之下CPI恐將蠢動,政府也應預作籌謀。
從市場分散的角度來看,近年來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比重從將近四成四降低到兩成八左右,對美國卻從低於一成五快速上升到約兩成八,今年上半年僅略低於大陸。降低對大陸的過高依存度,的確有其必要,但如今卻是美國反撲台灣,雖是始料未及,但也必須檢討過於刻意「親美抗中」是否同樣陷入戰略盲點?尤其是新南向幾無進展,爭取加入CPTPP、RCEP等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仍只能徘徊於門外,更印證民進黨執拗的意識型態損害台灣經濟利益。
再回到對美百分之二十關稅稅率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根據各方評估,由於稅率高於日韓,台灣的機械及工具機站在海嘯第一排,其他包括塑膠、紡織、緊扣件、水五金、模具、汽車零組件等等也多少受到衝擊。國民黨智庫調查,逾五成企業表示「政策不明已造成實質損害」,過半數企業營收將下滑一到三成,中小企業更有近三成六預期會衰退超過三成。包括中經院、台經院、中研院經濟所都研判今年下半年GDP年增率將急速退卻,賴政府不能放任台灣經濟重摔下去。
由於賴政府資訊不透明,目前產業界猶如身處迷霧當中,對前景一片迷惘,而美國媒體形容川普政府對台灣就像「擠檸檬」般施壓。賴政府雖強調會爭取對等關稅能夠合理、對台灣最有利,但千萬別「逢美必軟」,別讓台灣被榨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