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運量低 石綿廢棄物堆路口

風災受損的石綿裝進太空包內,礙於數量過多,只能集中堆放在路口待清運。(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佳里報導

曾廣泛用於建築的石綿,在丹娜絲風災後卻成為棘手的有毒廢棄物,儘管市府耳提面命要民眾裝進太空包內,待環保局派車載走,但因數量過多,有人堆在家門口,也有人乾脆堆放在重要路口,還有民眾不了解拆除過程要做好防護,恐引發健康問題。

據了解,風災過後一個月,全市石綿清運量不到一成,雖然市府提出數據已超過一成,但裝滿石綿的太空包隨處堆置,依目前規定,家中有石綿要清運須向環保局、區公所申請,再將受損石綿全數裝進太空包內,堆放家門前待環保局派車清運。

民眾指出,受損的石綿從屋頂拆下後,因為體積龐大,想要裝進太空包就要敲碎,否則裝不進去,後來才知道原來敲碎過程會產生粉塵,一旦吸入對身體有害,但目前僅新營、七股、後壁及白河區公所提供石綿防護包,其他地區並沒有,民眾不太可能大老遠奔波領取。

好不容易打包完成的太空包,也要等待環保局清運,因為住家在巷子內,清運車根本進不去,只好堆放在路口,卻又引起鄰居抗議,有毒的石綿怎能堆在多人行經的路邊?由於清運車抵達時間不一定,可能是上班時間,民眾也沒辦法配合,最後只能「集中」堆在路口等清運。

環保局提醒家中若有石綿建材受風災損壞,應盡速聯繫合格廠商進行評估與安全拆除,裝袋完成請儘速向環保局或區公所登記清理。其實多數住家因屋頂石綿瓦數量不多,全靠自行拆除,但缺乏正確觀念,拆除過程中健康恐受影響,若能有專業拆除團隊進駐協助,確實有助石綿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