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稻田活動‧割禾稻穀全利用 北市客家公園一期稻作割禾

主任委員吳文德表示,從中領會客家人「敬天惜物」精神,並對食物價值的重新省思。(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十一日表示,所營運的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戶外的台北客家農場,十日舉辦一期稻作割禾活動,吸引一百二十組親子參加。此次稻田收成活動,在暑假期間舉辦了一系列共九個場次,讓孩子從體驗中學習珍惜每一粒米。

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文德表示,近年來,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糧食生產受到很大的挑戰,客家農場秉持無農藥、全人工的栽培方式,雖然作物產量打了折扣,卻提供一處能身體力行、傳承文化、實踐資源循環的友善環境,傳統的割禾工作現場,孩子被付予「拾禾串」的惜食工作,而參與客家農場割禾活動的孩子們,透過觀察,將良莠不齊的稻穀各自利用,也是惜物精神的養成。

客庄裡,米篩目是常見於慶典、節慶或農忙時的米食料理,在農事工作之餘,能暫時填飽肚子,也能慰勞來幫忙的親友。從認識割禾、脫穀、磨米漿到製成米篩目的整個過程,涵蓋從農場到餐桌的範疇,不僅能認識食物的來源、培養對食物的尊重,培養減少浪費的意識,進而關注食物的永續性。

透過大家的下田篩選,活動中所製作的「稻穗豐收瓶」,內藏不會食用的稻穗及花草來點綴裝飾,加入「你是哪一種稻穀性格?」的趣味心理測驗,成為一件獨具紀念意義的手作作品讓大家帶回家。從素材選擇到創作過程,讓孩子不僅是帶回一件作品,也從中領會客家人「敬天惜物」精神,並對食物價值的重新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