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中正大學創新創業基地輔導創業團隊,從泳池管理實務中看見材料更換的隱性成本與資源浪費,進而投入回收玻璃濾材的研發,不僅提升水質過濾效率,更將台灣回收系統中最難處理的有色玻璃轉化為高價值的環保材料,實踐循環經濟與社會責任。
團隊成員黃梓境來自中正運競系,出身游泳選手,在學期間創立泳池標案管理公司,承接社區泳池救生與維護服務,並觀察到石英砂濾材需頻繁更換、耗時又費工。他進一步赴中國參展,接觸到以回收玻璃製成濾材的技術,回台後結合家族玻璃業資源,創立公司投入開發。
黃梓境將這些無人問津的「廢棄玻璃」,透過研磨、加工等程序,轉化為可再利用的玻璃濾材,不僅減輕回收系統負擔,更提供一種環保、可永續的替代材料。相對石英砂需開採自然礦石造成環境破壞,玻璃砂則為真正的「循環經濟產品」。
黃梓境表示,玻璃砂相比傳統石英砂,不僅過濾效果和水質透徹度佳,且耐用性高、清洗更方便,使用壽命可達四至五年
同時,這項技術具有更重要的社會價值,解決台灣回收場長期面臨的「有色玻璃囤積問題」由於綠色與咖啡色玻璃回收利潤低,多半私人玻璃回收企業不願回收,導致大量有色玻璃堆積在公有回收場,嚴重壓縮空間。
目前該團隊積極拓展產品應用範圍,除泳池濾材外,亦延伸至建築鋪面、環境造景與水質淨化等領域。此外,該團隊也獲得教育部U-start創新創業計畫補助,期望在創業歷程中累積更多資源與動能,推動玻璃再生材料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