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不少民眾因忙碌生活,選擇吞一顆保健食品取代運動。但醫師提醒,保健品雖然方便,卻無法真正取代運動的健康價值。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社群平台貼文指出,「吞一顆膠囊」比「流一身汗」更受青睞,原因來自人性惰性與即時滿足感。運動需要時間與耐心,成果得數週後才看得到;相反地,吞顆膠囊就能立即感覺「自己有為健康做事」,這種低努力卻高回饋的行為,很容易刺激大腦獎賞系統。
另一原因是廣告行銷的影響。保健食品透過名人代言與華麗數據,營造「不吃就虧」的氛圍,常以「支持免疫力」、「維持青春」等字眼吸引消費者,然而實際效益卻有限。運動雖有大量科學證據支持,卻難以被包裝成一夜見效的「奇蹟」。
現代人的時間焦慮,也使運動成為犧牲品。上班、加班、滑手機讓時間被切得零碎,許多人選擇用5秒吞膠囊,代替半小時的運動。研究顯示,時間壓力確實是影響運動習慣的重要障礙。
此外,「補充迷思」普遍存在。黃醫師指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研究顯示,多數保健品對健康成年人助益有限或缺乏證據,除非有特定疾病或缺乏症,否則效果難以顯著。
「運動的好處,保健食品無法取代,」黃軒強調規律運動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與骨骼強度、提升胰島素敏感性,並降低慢性病風險。他提醒,若僅靠保健品、不調整生活型態,「最後可能只是口袋變瘦,身體卻沒有變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