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楊文琳/英國倫敦報導
由全球永續經濟戰略管理學院與牛津大學LMH學院共同主辦的ESG國際課程正在牛津大學舉行,會中匯聚專家探討能源轉型、氣候韌性與永續發展,由於正值「重啟核三公投」登場,牛津大學氣候學者富奇卡特別點出台灣能源挑戰,他指出,核能應該是能源組合的一部分,大概佔10到20%的比例,讓能源來源更有韌性,多元化的能源組合能讓能源供應在市場波動或政治波動中更安全,在現階段把核電納入能源組合是有益的。
Dr. Neven S. Fučkar尼文·富奇卡博士為氣候變遷與極端事件專家,其研究重點為理解與預測極端氣候事件,並探討其在健康、經濟、能源及水資源上的影響,他曾於牛津大學及巴塞隆納主持多項研究計畫,結合氣候科學、先進建模與機器學習,致力於提升社會的韌性、適應能力與永續發展。富奇卡博士表示,核電廠一直是一個很敏感的議題,其實在目前的技術發展階段,核能應該是能源組合的一部分,現今的技術已經先進許多,如果規劃得好,把核電廠設置在安全的位置,採取所有可能的防護措施,就不必再擔心像福島、車諾比或三哩島那樣的事情。他支持建構一個廣泛能源基礎的想法,包括風能、太陽能、地熱,其中一個不能缺少的一個部分就是核能。它可以只佔大概10%到20%,對於能源多樣性和穩定性會很有幫助。

富奇卡博士說,雖然他不是技術專家,但現在可以看到很多國家政府、甚至私人像比爾蓋茲,都在投資新一代核能技術,全球很多大公司、小公司都在研發這些新技術。它們比過去安全許多,也更高效。像車諾比時代的問題,現在已經不會再發生。核能在能源轉型中是一個敏感卻不可忽視的選項。若安全與監管到位,它能強化台灣能源的韌性;但若缺乏透明與廢料解方,疑慮將持續存在。最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建立兼顧低碳、安全與永續的能源體系。

該課程為「ESG與永續標準全球人才培訓計畫」的一環,主辦單位為ASIA SDG ACTION EDUCATION,共同主辦單位包括牛津大學Lady Margaret Hall,ASIA SDG Action Campaign,中華國際永續發展與碳教育協會,TOPTIER Academic Star國際教育
,全球永續經濟戰略管理學院GMASES,OECD TWYLP世界青年領袖計畫台灣辦公室,由 ASIA SDG ACTION EDUCATION理事林英杰擔任課程總召集人,並由課程總監陳憶嵐及執行長羅怡君共同規劃推動。參與課程的訪問專家包含:建置台灣第一個太陽能整廠輸出的益珂環能總經理周家豪,曾任英國在台辦事處氣候變遷暨能源組長,現任企業永續長的徐佩君博士,《台灣永續報告書》作者、ESG永續課程業師黃采彤,專長為碳權管理的元智大學全球處副國際長尤淨纓等人,主辦單位指出,能源轉型與永續教育已成為台灣社會的重要議題,透過國際專家、產業界與教育界的共同參與,期盼為能源安全與全球永續發展挑戰提供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