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聖觀
俄烏戰爭打了三年半,八月十五日,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拉斯加舖上了紅地毯接待受邀到訪的俄羅斯總統蒲亭,外界除了聚焦俄烏戰火何時可以結束外,美俄關係正常化更牽動了國際政治的新格局,台灣又如何自處?
美俄高峰會後,歐洲七位領導人立馬陪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起走入白宮會見川普,表達力挺烏克蘭的立場。自此,俄烏終戰面臨的兩大難題,包括如何處理領土疆界及建構安全保障框架。
川普誇口勸和止戰 困難重重
目前為止,川普明顯向烏克蘭施壓割地止戰。但澤倫斯基仍不答應放棄烏東四郡、不承認克里米亞歸於俄羅斯;俄羅斯也非常堅持北約不可接受烏克蘭,堅拒北約駐軍烏克蘭,也從未鬆口。
川普出手調解促和,但俄、烏之間的交火依舊激烈,火箭、導彈、無人機打擊能源設施也毫不手軟。「歐洲七領袖護駕」的戲碼,從外交、財政、軍事、法規上強力表達挺烏決心。
俄羅斯目前保有戰場優勢,不急於談判。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八月二十二日就表示,俄烏領袖要見面,必須先由幕僚解決所有相關問題,甚至公開質疑澤倫斯基總統任期已過,是否還具備簽署和平協議的權力?
川普從最早聲稱一天內結束戰爭、到三十天內停火,現在直接以和平協議進程施壓烏克蘭割地止戰,卻與烏克蘭不放棄領土、歐盟堅持先停火再談協議,兩廂立場矛盾,認知落差南轅北轍。
簡言之,川普夸夸其言要勸和止戰,卻是困難重重,即使美俄關係邁向正常化,俄烏談判還有漫漫長路。但也有學者提出,參考一九五三年南北韓在戰場實控線劃出DMZ非軍事區做為緩衝帶,或許是可能的解決之道。
類北約第五條 無助烏國安全
另一個受到關注的議題,是如何協助烏克蘭的戰後安全?美國與歐洲國家將提出的「類北約第五條款」(Article 5-like/NATO-like security guarantees)的安全保障,到底是實、是虛?
北約是冷戰時期面對蘇聯的產物,強調集體防衛。冷戰結束後,北約持續運作、甚至東擴波蘭、巴爾幹半島,這兩年還有瑞典、芬蘭加入,成員國已達到三十二國。
北約第五條款載明締約國承諾「針對任何一個成員國發動的武裝攻擊,應被視為是對全體成員國發動的武裝攻擊」。俄羅斯將烏克蘭加入北約視為重大威脅,並成為出兵烏克蘭的理由之一。北約迄今也對烏國加入申請案慎重以對。
但現在冒出的「類北約」卻看不到實質具體內容。除了烏克蘭將承諾購買一千億美元的美製武器,資金由歐洲提供,同時烏國與美方達成五百億美元無人機生產協議之外,美國迄今未承諾要派地面部隊,頂多只可能以各種方式進行空中支援。
美國提出的「類北約」,定義不明、框架不清,沒有制度化的承諾,歐洲相關國家、甚至連澤倫斯基自己也說不清楚,至於北約式的集體防禦、反擊機制更不可能。「類北約」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顯得空洞,被批評形式大於實質、口惠而實不至。

戰略博弈 歐盟影響持續存在
進一步觀察歐盟的影響力是否有被邊緣化呢?其實,自俄烏戰爭以來,歐盟已付出很大代價。除了不斷增加的國防開支、軍援烏克蘭,人道上也已接受了數百萬烏克蘭難民;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也衝擊到自己的能源、農業與工業發展。
但儘管如此,八月十七日在白宮上演歐洲七領袖護駕澤倫斯基戲碼外,八月十二日,歐盟二十六個成員國的領袖亦已發表聲明表示,烏克蘭的安全與長久和平「必須尊重國際法,包含獨立、主權、領土完整性及不得以武力改變國際邊界的原則。」
今年六月,歐洲議會外委會的報告,直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欺壓不會停止,基於保護烏克蘭就是保障整個歐洲,歐盟將繼續力挺烏國,包括恢復軍工生產、發展科技,降低農業對俄方的依賴,強化「北約-烏克蘭理事會」功能,在邊境部署安全防禦,以及推動烏克蘭加入歐盟單一市場等。

對台安全承諾 川普始終避談
歐盟的影響力會持續存在,在兩極、三強的戰略博弈中,扮演具有指標意義的平衡作用。歐盟抗俄立場鮮明,與美國仍保有跨大西洋關係的合作基礎,至於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整體而言,也在在朝正向發展。
歐洲視中國大陸是體制上的競爭對手,但經貿往來密切。中國大陸的脫貧成果、現代化建設、研發經費大幅成長、「二0二五中國製造」普遍達標,都凸顯提升人民福祉的社會主義特質,也早已不是馬列主義或毛澤東時代的共產主義。
歐洲對中國大陸的認知在改觀,從敵視逐步轉為謹慎合作。中國大陸藉由「一帶一路」、東歐十六加一,經貿觸角早已伸入歐洲;新近熱議的稀土資源,歐洲在軍事、航太、科技、AI各領域,也必須與中國大陸維持往來。
國際局勢動盪,台灣處境艱難。川普日前冒出「我任內中國大陸不會攻台」引發熱議,但只能參考,不能完全相信。因為,川普始終避談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加上台美關稅談判大失敗、美方施壓台積電赴美等,可預見,川普任內,台灣除只會繼續加碼國防開銷,得不到美方安全承諾。
台灣生存之道,必須與各方交好。首先,兩岸關係必須改善,將中國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只會加深緊張、邏輯矛盾,帶給台灣更多麻煩;同時,台灣要避免押注一方,否則只會淪為美國與中國大陸博弈的棋子,命運任人宰割、玩弄。
在弱肉強食的國際政治叢林中,要保持權力平衡、不要成為大國附庸,新加坡非常值得台灣借鏡。星國維持區域主義、強調共同開發,平衡與強權的關係,和世界交好、不樹敵,邦交國逾一百九十國,但這需要有遠見的領導人。(前中華民國駐愛爾蘭大使杜聖觀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