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台南的古早味——古早味的台南

■陳俊利

「老闆,來盤肉粽,」一旁鍋爐大灶熱氣蒸騰,味噌飄散誘人香氣提醒我,「它們」是一對相伴相隨好滋味。黃褐色的味噌湯頭裡,浮沉翻滾的白豆腐,提味的幾把綠蔥花,光看這畫面就兩頰生津!

「再來碗味噌湯!」邊掏銅板,趕緊補充添加一道美味。

怕漏掉任何一項傳統老滋味,抬頭仔細一一檢視價目表上的菜色「肉粽50元、菜粽45元、味噌湯20元……」價目表還是老樣子,只是價錢欄位貼上字條變動價錢數字而已!

每次回台南,總會走到巷口那家「肉粽店」餵飽「鄉愁」。

老闆慢慢的「踱」過來,走路姿態像身旁亦步亦趨的老狗般,有點緩慢有點微顫,盤子上的肉粽,跟著輕輕搖晃,頂上灑滿的花生粉像土石流般鬆動滑落,味噌湯上頭漂著幾朵芫荽,順著湯汁沿著碗口汨汨流淌。

看起來可口誘人,竹叉順勢劃開白胖胖粽粒,讓一邊沾有幾滴棕色調味醬,一邊則留有幾朵青色芫荽,盤底上花生粉一抹、一挑,往嘴裡一送。

「滋味怎麼……」反覆再三咀過來嚼過去,舌間攪動不出印象中古早的鹹、香味!那是初次品嘗這家肉粽所留下的深刻印記。

「?」軟軟的米粒一入口剎那,舌間上品嘗出的滋味卻打了大問號。

恰似這些天,楠西餘震不斷,不只是視覺上「震」撼,印象中的殘留的「舊」影像連帶被微微震碎掉落……

「古早味呢?」看看灶台旁孤獨站立痀僂身影,對比街道車水馬龍的熱鬧,店內空蕩蕩座椅,映照先前高朋滿座喧嘩的人聲,之前,總會飛進店內地上,爭相啄食遺落米粒的貪食麻雀,卻一隻也不見蹤影。

答案自然浮現眼前。

環顧周遭不變擺飾,老木桌老木椅、舊灶腳舊蒸鍋、竹叉子塑膠筷架,滿室依舊瀰漫粽葉蒸煮的誘人香氣……

結帳前,還是,舔乾盤底遺落米粒;還是,吞盡碗裡殘留湯汁;還是,擦拭乾淨桌上撒落的花生粉屑,心滿意足的往前門走去,回頭再看一眼斑剝卻一成不變的價目表「肉粽50元、菜粽45元、味噌湯20元……」。

下次回台南,會不會再次「回頭」光顧?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肉粽」油滑光亮的細棉線,牽掛起「台南遊子」錯綜綿密的「記憶」連結,歷經40年歲月摧殘,「舌間」上的「古早味」雖已不復存在,換上的是卻「記憶裡」永遠不走味的「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