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考古 出土大量魚鱗堆積

台南市考古中心研究團隊在南科出土大面積魚鱗堆積與有機質殘留,為台灣少見的史前生態遺留現象。(市府提供)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台南市考古中心研究團隊持續在南科高鐵橋下進行搶救性發掘作業。近日於一處灰坑中,出土大面積魚鱗堆積與有機質殘留,為台灣少見的史前生態遺留現象,初步推測可能是史前人類在處理魚類時,將剝下的魚皮集中棄置所形成。古今對魚料理的態度形成了有趣的文化呼應。

市長黃偉哲表示,市府近年積極推動「預防性考古政策」,透過先期調查與搶救,讓考古遺址保存與城市開發能夠並行不悖。本次由地政局辦理南科滯洪池抽水站工程,在前期調查中發現史前遺址,隨後委託台南考古中心進行搶救性發掘。

此次出土成果相當豐富,包含石器、陶器、人骨及東部玉器,顯示當時人群已具跨越數百公里的物質交流網絡。其中最吸睛的,便是一片分布超過一公尺的大型魚鱗堆積,伴隨出土的還有鬼頭刀魚骨、獸骨與貝類等遺物,讓人窺見史前人類多元的生態利用方式。

現今的台南人,將虱目魚皮搭配蔥薑煮成鮮美魚皮湯,是餐桌上的經典美味。但數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先民,是否也曾思考過如何處理這些魚皮?或許是一場美食盛宴的餘跡,也可能另有實用或儀式上的意涵。

文化局長黃雅玲表示,這些出土現象不僅激發考古學界的討論,也讓大眾在想像與推論中,更貼近史前人類的生活樣貌。透過考古成果的分享,不僅能加深對台南土地過去的理解,也展現這座城市古今交融、文化延續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