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社內台文班很西拉雅

記者張淑娟/新市報導

新市區社內台文班廿七日很西拉雅,老師董峰政以一幅德國士兵所畫的「一位福爾摩沙人」,說著西拉雅族勇士的故事,讓在地的新港社居民認識西元一六五0年時,在外國人眼中的西拉雅族人,及當時走標的特有鈴鐺手飾。

一名十七世紀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工作的德國士兵卡斯帕.司馬卡登來台仔細觀察西拉雅人, 畫了一幅素描「一位福爾摩沙人」,即是當年的西拉雅族男子,畫中的西拉雅族人,右手掛著美麗的鈃仔(鈴鐺),和族人一起掠鹿仔,特別的是不論祭典或狩獵,西拉雅族人都會掛鈃仔。

暑假的台文班,有老有少,一起學習。(記者張淑娟攝)

董峰政表示,鈴鐺是西拉雅族人必備的手飾,因此有掛鈃仔走標的競賽,西拉雅語稱Tmikog「得米夠」。其實鈃仔聲是讓掠鹿仔的人調整腳步的,另外也可擾亂鹿仔的判斷,如此比較容易射中鹿仔。聽著董峰政的說明,又看著那一幅西拉雅族勇士的素描,讓學員們也紛紛討論起原來昔日社內的風光,就有成群的鹿仔,還有那風中的鈃仔聲,說著說著,彷彿聽到鈃仔聲,讓時光回到一六五0年的新港社。

台文班學員相互教唱「新港物語」。(記者張淑娟攝)

除了聽在地故事外,學員們不分老少都唱起了新港物語,歌聲傳送著新港社人情味,整個課堂上很文化,也很在地,處處都可找回昔日的西拉雅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