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逾半世紀 腳踩草繩機修復成環保教具

 

新港鄉頂菜園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明惠重現消失逾半世紀的腳踩草繩機。(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早年農村社會,簡單卻蘊含生活智慧的「腳踩草繩機」由木製方架與金屬齒輪構成,靠著人力腳踩輪軸,將稻草織成草繩。嘉義縣新港鄉頂菜園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明惠意外尋獲一台殘舊的腳踩草繩機,經修復後成為環境教育教材。

四、五0年代經濟困頓,許多農村婦女因需要照顧幼兒無法外出,只能在家透過「腳踩草繩機」製作草繩貼補家用。雖然一捲草繩需耗時約一個半小時,但在那個年代卻是家庭重要的經濟支柱。

隨著機械化到來,業者引進電動機具,腳踩草繩機逐漸遭淘汰,消失在生活中超過半世紀。它不僅是一件工具,更承載著農村婦女辛勤與堅韌的記憶。

陳明惠意外尋獲一台殘舊的腳踩草繩機,經修復後被賦予新使命,成為寓教於樂的環境教育教材。在協會的體驗課程中,小朋友排隊嘗試踩踏機具,雖然速度緩慢,但看著稻草一點一點被編成草繩,驚呼「好神奇」。有的學童說,以前從沒想過草繩是這樣做出來的,更明白了農村生活的辛苦。

現場還邀請年長居民分享往日時光。一位阿嬤回憶,年輕時她必須邊顧小孩邊踩草繩機,常常忙到深夜才能湊到一點收入。如今看到孩子體驗,她感慨萬分:「我們以前的辛苦,現在變成一種學問傳下去,真的很有意義。」

協會表示,腳踩草繩機完全依靠人力,與現今強調的「節能減碳」理念不謀而合。透過體驗活動,不僅能讓年輕世代了解早期婦女的辛勞,更能認識資源循環再利用的價值。

專家指出,腳踩草繩機的復出,不只是文物修復,更是文化再生。這項傳統技藝如今成為課堂與社區教育的橋梁,提醒人們珍惜資源,並從歷史中汲取永續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