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榮
初夏的陽光似一杯清茶,此刻坐在亭子裡,聞著公園裡馥鬱的花香,伴著亭子上空嘰嘰喳喳的鳥鳴,捧一本三毛的書在晨光裡細品,彷彿走進萬般妙趣的春山。「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讀書在古人心目中很神聖。讀書前先焚香淨手,然後正襟危坐,小心翼翼地打開,恭恭敬敬地閱讀。
相必古人,我很汗顏,讀書隨心所欲,躺著歪著。心閑神定,仰椅而讀,閱讀時能沉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定。穿過歷史的煙雲,在相隔千百年的某個路口,還能與李白、杜甫相遇,在他們的臉上,依稀能看見歲月的滄桑。
小的時候,一頭扎進書堆不顧天日;放學路上,手捧書本邊走邊看;回到家媽媽叫我燒水,我也是壺下點好火頭,歪頭自顧看書;做飯時,一手拉風箱,一手添柴火,眼睛卻緊盯著膝蓋上的書本看。
上國一的時候,下午課外活動時間,我總是沿著校園熟悉的小路,來到校門西邊的小河旁,依著一棵樹,讀我喜歡的書。手捧著一本書,就像草葉捧著夕陽,孩子捧著夢想,心境是那樣的悠然。任憑天空中掠過一隻隻鳥影,身旁瀰漫過一縷縷花香。
婚後,依然沒有放棄讀書的好習慣,很多的閒暇時光是在床上度過的。當陽光漫過窗帷,我擁被臥讀,好不愜意!墨香未散,窗外已是暮色四合。聞夠了墨香,我會敞開窗戶,嗅嗅窗前花園裡的香氣。我的枕邊書,像《滄桑》、《飛鴻踏雪》、《桑田綠》、《故國平居有所思》等等,猶如一隻隻夜鶯,棲在書林中婉轉地歌唱。我們還節衣縮食,給家裡的書架添置好書,讓孩子在這個書香瀰漫的家庭氛圍中,得到薰陶,養成讀書學習的好習慣,我也體驗到了「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的意蘊。
在當今這個速讀時代,人們的功利性閱讀大大超過了人文性閱讀。若把閱讀當做追逐名利的手段,它會當成一種負擔而索然無味。若把讀書當作開闊視野、修身養性的方法,它會使我們喜悅而博學多才。閱讀彷彿在田野裡漫步,會發現說不盡的風情。「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讀之以當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無論讀書或寫作,在當前浮躁的社會,能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在讀書中去偽存真,去粗存精,並非易事。從「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窺」,到「深淺皆可樂」的望,讓自己置身世外、超然物外,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閒讀時,猶如在百花園裡自由飛舞的蜜蜂,能體驗讀書的快樂。以讀書為樂趣,在讀書中收穫。通過讀書可以明白「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寧靜,可以讀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可以體會「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溫情,可以體味「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意。何樂不為?
西方人有句諺語:「一個家庭沒有書籍就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儘管有的書籍貴得令人咋舌,但為了使自家房子有透亮的「窗戶」,逛書店、購書就成了人們節假日的重頭戲。
澳大利亞人也愛讀書,那裡天天都是「讀書日」。他們外出時還帶書,馬路邊、草坪上、海灘旁、商店裡、候機廳,隨處可見人捧書閱讀的場景。有些書迷一上車、船,就習慣性地掏出一本書,然後心無旁騖地看起來。即使站立著,也照樣抓住欄杆或吊環享受閱讀。閱讀已滲入澳大利亞人的血脈,無論貧賤尊貴,也不分白領藍領。一位瘸腿流浪漢,雖外表落魄,可當他一瘸一拐走到一棵樹下時,卻從背包裡掏出一本硬皮書……一個小時後,人們原路返回時,只見流浪漢還趴在那裡閱讀,直到一對鴿子飛到他頭頂的花叢中「嘀嘀咕咕」談情,他才抖落身上藍盈盈的花瓣,收起書悄悄離開。有錢的人在精緻的書桌前讀書,沒錢的人在簡陋的環境裡讀書,但讀書帶給人的感受和開悟卻是一樣的。
如今,有不少人崇尚享樂,吃喝玩樂是很多人的追求。但在我的眼裡,酒桌上推杯換盞之後,除了軀體的傷痛,便是精神上的空虛;歌廳裡醉生夢死之後,除了無聊的回味,便是欲望的膨脹。讀書可以受益終身,讓人寧靜而致遠,這才是一種真正的精神享受。
不讀書的人是站在橋上看風景,讀書的人是站在樓上看風景。那不僅僅是視野的拓寬,更是一種精神的高度。讀書純淨了一個人的內心,蔚藍了一個人的歲月,那種如詩如夢般的優雅氣質,不知不覺顯示在您的處事裡。一個人在飽覽群書後,更多了一份氣定神閒,泰然自若。
工作30年來,持之以恆的讀書學習,讓我的生活變得很充實,在人生路上始終能把握正確的方向。只有通過不斷地讀好書,不斷地學習和補充,並一直自省和思考,才能從經典書籍中獲取力量。
這種讀好書的幸福將跟隨我終生,它會開在我生活中每天經過的路旁,隨時開花,綻放我永生永世的美麗!
書籍壓彎了月色,紙頁卷走了年華。真是一寸光陰一寸金!讀書雖好卻短暫,珍惜分秒讀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