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開學了,仍有家長發現孩子賴床、喊肚子痛、不想上學,可能出現「開學症候群」。衛福部台中醫院身心精神科主任章秉純表示,開學前後,門診兒童出現焦慮、失眠、做惡夢、食欲不振等較平時約增1至2成,尤其小一新生最為明顯;高年級課業繁重出現焦慮,是另一類高風險族群。
章秉純說,父母應多傾聽、給予陪伴與支持,透過正確的引導與耐心,開學症候群不再是煩惱。他整理出「開學5招收心操」。
1.提前營造開學氣氛,分享假期回憶並給予關心。
2.與孩子一起檢視作業。
3.調整生活作息至正常時程。
4.限制3C使用並以身作則。
5.親子共同做好心理準備,家長須同步調整心態。
章秉純指出,小一新生因從幼兒園換到小學環境,常出現「分離焦慮症候群」,建議家長應提早帶孩子熟悉學校環境,說明何時接孩子,採取漸進式陪伴與退出,並安排放學後的小確幸,如帶孩子喜歡的娃娃、陪到公園遊玩等。若孩子症狀持續逾1個月,伴隨失眠、腸胃不適等,應尋求專業評估。
他表示,升國三、高三學生因升學壓力,或高年級課業繁重而出現焦慮,是另一類高風險族群。臨床上曾遇到五年級學生暑假補習過多,未開學就因緊張失眠求診。此時家長應陪伴傾聽、協助排解壓力,並安排適度運動、娛樂紓壓;必要時醫師會提供短期藥物輔助。
章秉純表示,家長的態度是孩子的榜樣,若孩子表現出抗拒上學的情緒,要多傾聽、給予陪伴與支持,鼓勵孩子與同儕互動、回想快樂時光,逐步恢復學習動力。透過正確的引導與耐心,開學症候群不再是煩惱,孩子也能開開心心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