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羈押禁見了幾乎整整一年,柯文哲終於獲得台北地方法院裁定交保。柯文哲案堪稱政治人物司法「奇案」,儘管全台灣質疑聲浪不斷,檢察官起訴時底氣似乎也不太足,甚至柯文哲還當庭狂飆;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即使柯案重創司法威信,還是得繼續辦下去。如今即使柯文哲獲准交保,但還是讓人想問:這算喚回了司法公信嗎?
儘管柯文哲獲准交保,但保釋金天價七千萬元,柯妻陳佩琪只能籌到五千萬,讓柯文哲陷入深思。除了超高額保釋金,外加限制住居、出海,柯還得接受電子監控;如此的待遇看在同樣曾任台北市長的郝龍斌眼裡,雖然柯去年九月涉案遭到羈押,郝曾說「尊重司法,個人造業個人擔」,兩人交惡傳言甚囂塵上,但如今郝也幫柯打抱不平,直言「形同對一位前市長的羞辱」。司法對待柯文哲是否太過?民眾心中自有一把尺!
回頭看看這個案子,之所以堪稱「奇案」,主要原因之一在於,「鏡檢」公開報導的偵辦進度、內容與台北地檢署若合符節,北檢則堅稱沒有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令人質疑「鏡檢」是否也會周星馳的「天眼通」,隨時可以看穿北檢的機密檔案?身為當事人的柯文哲怒斥檢調洩密、媒體汙染證詞;名嘴說起訴書抄襲「鏡檢」,而且寫得比「鏡檢」還差;前立委郭正亮更意有所指的說,有人「兩邊餵料」。北檢到底是吃了悶虧、啞巴吃黃連?還是被這些質疑不幸言中?
或許是關心則亂,法務部長鄭銘謙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被問到北檢是否洩密時竟也脫口而出「鏡檢」、「北檢在忙著政治的那些…」,令人噴飯之餘更惹人遐想。但必須嚴肅面對的是,法務部長、檢察官的個人榮辱事小,台灣的司法威信事大,倘若外界的質疑完全是「想像文」太過離譜,法務部和檢察機關也應嚴正駁斥,絕非打落牙齒和血吞就能維護台灣司法清譽;但如果法務部、檢察官閉口不談,或是任由質疑蔓延,人民對司法的信任勢必大打折扣。
柯案堪稱「奇案」的主因之二,在於起訴書洋洋灑灑將近九百頁,但出現十一次「疑似」、六十八次「可能」,外加五次「推測」;如此不知算是臆測還是推論出來的內容,卻起訴了柯文哲違背職務收賄、圖利、侵占與背信四罪,具體求刑合計二十八年六個月,連律師出身的綠營大老謝長廷也出面質疑:以犯罪要件而言「證據薄弱」,這讓柯文哲的喊冤聲量聽起來更大聲。
二十八年六個月,極可能超過一個人三分之一的人生,非常嚴重。北檢可以用「疑似」、「可能」、「推測」試圖剝奪一個人三分之一人生的行動自由;相對的,對於北檢的公信力還存不存在這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人民是否也同樣可以「疑似」、「可能」、「推測」一下?
或謂,司法有如皇后的貞操不容懷疑,但許多人民卻正懷疑這個皇后的貞操。針對柯文哲在內藍白政治人物捲入司法案件,《美麗島電子報》今年四月的民調顯示,百分之五十九點三認為政府選擇性辦案、百分之五十七點九認為政治力介入檢調機關辦案、百分之五十七點六認為政治力介入司法案件。由此觀之,司法公信力遭到政治汙染,已是超過全台灣半數民眾的共識!
柯文哲案一年來司法公信力再遭重創,賴清德總統說「行政干預司法時代已過去了」,彷彿就只是他對著他自己的喃喃自言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