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同儕感情困擾 精神科湧入青少年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袁瑋指出,暑假後湧現一批青少年就醫精神科,上學、同儕、感情問題是主要原因,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如果未妥善處理,會像影子一樣跟著孩子一輩子,建議青少年應學會與家人溝通,如果覺得大人不理解,不妨求助學長姐、堂兄姐,因為他們可能也有過相似的經歷。

袁瑋表示,每6個10到19歲的青少年中,就有1個正在經歷精神心理問題,雖然在全人口中,自殺死亡從2010年就已退出前十大死因,但在15到24歲年輕族群死因中,卻始終占據死亡原因的前3名。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正在掙扎的年輕生命。

袁瑋指出,青少年應注意規律生活,保持作息穩定、運動習慣,讓大腦和情緒更平穩。主動尋找支持,和朋友、家人或信任的師長分享心情,減少孤單感。並可設定小目標並逐步完成,累積自信與抗壓力,以建立成就感。

袁瑋呼籲青少年,應善用資源包括學校輔導室、身心科門診、心理諮商所,還有許多優質podcast、網路資源或書籍,都是很好的選擇。如果覺得大人不理解,不妨找值得信任的學長姐、堂兄姐,他們可能有過相似的經歷。更應學會和家人溝通,選擇大家都不忙的時候談心裡話,也要理解在父母那個年代是沒有心理健康的概念,多給彼此一些耐心。

袁瑋表示,從小扎根心理健康教育就像教孩子刷牙預防蛀牙一樣,心理健康也需要從小培養,特別是大人的情緒管理方式,孩子都在默默學習。家長們應尊重與支持孩子,但尊重未必代表認同,而是接納孩子有不同想法。同理他們的感受,這樣他們才能信任你是可以開口的後盾。

袁瑋也呼籲家長不要害怕尋求專業協助,臨床上常遇到家人阻礙青少年看身心科,深怕依賴藥物,但小問題不處理可能變成大問題,除了開藥,個別心理或家庭諮商都很有幫助,青少年看門診有時會需要與醫師深談,也建議家長不要在場,讓孩子自由表達想法,以便醫師提供最適切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