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國豪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八月三十一日在天津登場,九月三日的北京大閱兵,更是全球聚焦。這兩件國際熱議的大事,對全球戰略、國際秩序、地緣政治,乃至於兩岸關係,都是重要的新拐點。
天津上合峰會堪稱二00一年上合會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會中發表《天津宣言》、倡議推動成立上合開發銀行,一場能源交易、金融援助與多邊外交的峰會,正牽動全球政經版圖的新走向。
在議題設定上,上合峰會包括多邊合作、經濟發展、反恐安全等,企圖形塑全球治理的論述。通過官方媒體、外交部門和國際交流活動,傳達中國大陸在區域合作的貢獻、合作共贏的理念,展示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中國(大陸)方案」,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

九三大閱兵 大陸爭奪話語權
至於北京天安門的九三大閱兵,從軍力展示、內部宣傳、國際回應及話語權爭奪,進一步觀察政治傳播效應,凸顯中國大陸結合硬實力(軍事實力)與軟實力(文化與政治理念),正以多維度影響力提升其國際地位。
首先,九三大閱兵展示中國大陸現代化軍隊和強大軍事力量。東風六十一等最新武器亮相,海、陸、空基的三位一體的核打擊,乃至於先進的智能化、無人化的武器裝備,展現戰略核威懾及區域拒止實力。
其次,北京要透過閱兵傳達國家強盛、凝聚人民團結的訊息,鞏固國內民眾的國家認同,同步向海內外傳播中國大陸崛起與堅定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訊息。
第三,藉由閱兵向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發出明確信號,宣示其在區域秩序中的地位與實力。例如,中亞五國以往都是俄羅斯勢力範圍,如今,在蒲亭眼下都出席上合會及閱兵,顯示俄羅斯已默許中國大陸勢力進入中亞。
再看印度總理莫迪出席上合峰會,選擇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平衡日趨緊繃的美印關係;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訪問北京,中(中國大陸)俄朝形成戰略合作夥伴,也連動東北亞區域安全。
第四,北京藉由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大會之名,舉行盛大閱兵,強化「中國故事」和國家主義敘事,與西方國家競爭話語權,進而提升國際影響力。
一帶一路 大陸已建立影響力
當前,美中在科技、經濟、地緣政治等領域的競爭,已形成長期對抗的結構,預估在未來一、二十年內不致改變,但不會再回到舊冷戰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而是處於複雜且多層次的不確定狀態。
例如,美中戰略對抗的當下,都在各自拉攏自己的朋友,但兩國一年的貿易額仍高達六千多億美金;世界各國選邊站隊,則有自己的利益盤算,隨時可能因為內外局勢發展而改變。
弔詭的是,昔日強調自由貿易的美國,總統川普卻高舉「美國優先」大旗,築起關稅壁壘。反而是北京,在國際社會強力捍衛聯合國體系、多邊主義,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
川普掀起全球關稅大戰,連自己的盟邦也不放過;面對國際爭端,也無法終結中東以巴戰火、歐陸的俄烏戰爭,甚至在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衝突中還想攬功,導致美印關係倒退。
美國的全球治理能力已明顯式微。但中國大陸會成為全球南方的領導者嗎?觀察面向有四:其一,從發展潛力與倡議看:大陸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基礎建設和資金,在全球南方國家中已建立影響力。

全球權力結構 依舊充滿變數
其二,從共同訴求看:大陸在國際場合強調發展權、支持多邊主義、自由貿易,與許多全球南方國家的訴求相符。
其三,面對經濟發展與區域強權的競合挑戰:大陸自身經濟成長放緩,以及部分南方國家對其債務負擔的擔憂,勢必會影響其領導力;而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在全球南方仍具有影響力,與中國大陸存在合作又競爭的關係。
其四,價值觀差異與國家利益:部分全球南方國家的政治體制、價值觀與中國大陸存在差異,且在安全與經濟之間的戰略選擇,又有各國自己利益考量,很難以完全融入中國式的領導框架。
綜合而言,中國大陸確實展現出全球南方領導者的潛力,全球南方國家和區域組織的崛起,也有可能改變現有的對抗結構,形成新的多邊關係。但美中兩國的國內政治、經濟發展,以及突發的國際危機,仍然會讓全球權力結構、國際秩序充滿變數。
其中,焦點人物之一是莫迪。他出席天津上合峰會,並與習近平、蒲亭互動熱絡。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莫迪希望加強印度與其他成員國、特別是中亞國家在能源、安全和經濟等方面的合作。
軍力懸殊 帶給台灣極大壓力
從區域安全與國際戰略視角觀察,美印關係趨於緊繃,莫迪必須尋找外交替代出路,力求平衡大國競爭,維護自身戰略利益。只是與此同時,具有「圍中」意涵的印太戰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似乎已蒙上瓦解的陰影。
焦點人物之二是金正恩。相隔六年再訪北京,與習近平、蒲亭在天安門城樓上同框,中俄朝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對朝鮮半島、東北亞、台海局勢,必然會帶來新的戰略思維。
再看兩岸關係,北京九三閱兵凸顯兩岸軍事實力的懸殊,展現突破美國島鏈戰略、區域拒止實力,確實給台灣帶來極大壓力。
但相對的,美國會持續加強對台軍事支持,透過外交手段維護台灣現狀,加上國際社會對中方軍力崛起的更加重視,兩岸關係的走向,是加劇對立或趨向和平穩定?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影響兩岸關係的變數,還有台灣內部的政治格局與意向。民進黨政府強調維持現狀與防衛自保,國民黨則可能更偏向於尋求與中國大陸的對話與協商。未來台灣的選舉結果、民意走向,都可能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
(大學退休教授、兩岸關係與政治傳播研究學者馮國豪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