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農曆七月常聽到「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提醒,眼皮亂跳其實與靈異無關,醫學上稱為「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是身體在警告你「太累了」。
黃軒指出,眼瞼痙攣多半表現為單側上眼皮不由自主的重複抽動,女性較常見,好發於50至59歲族群。雖然通常屬於良性,但卻反映了日常生活中過度用眼與壓力累積。
造成眼皮跳的三大常見原因包括:睡眠不足、壓力過大與長時間使用3C產品。研究顯示,眼皮跳患者平均每日盯螢幕長達6.9小時,比一般人多出近兩小時,螢幕時間愈長,症狀愈持久。
要改善眼皮跳,最重要的是讓身體獲得充電。黃軒建議,應放鬆減壓並補足睡眠,睡前可做伸展運動以放鬆眼周肌肉,並減少咖啡因、酒精與尼古丁攝取,同時降低螢幕使用時間。多數人的症狀會在幾秒至幾分鐘內自行緩解,不必過度擔心。
不過,若眼皮跳動持續數週,或伴隨臉部及身體其他部位抽動,甚至出現神經症狀如眼皮下垂、複視或說話含糊,應立即就醫。
「眼皮跳不是靈異徵兆,而是身體的SOS信號。」黃軒強調,最好的解方是休息與放鬆,就像手機快沒電需要插電一樣,當眼皮不斷跳動時,就是提醒自己該適時停下腳步,給身體喘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