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9日公布,新增3例本土百日咳病例,為北部一起家庭群聚,指標個案為1個月大男嬰,同住家人中,媽媽與姊姊也因曾有咳嗽症狀,於9月初檢驗陽性確診。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男嬰沒有先天病史,還未到接種百日咳疫苗最小年齡的2個月,在8月中旬出現咳嗽有痰、呼吸急促、嘔吐等症狀,且進食量與尿量都減少。因家人帶男嬰去接種常規疫苗,醫師發現其呼吸急促、缺氧發紺、血氧非常低,因此送急診。
評估男嬰有明顯呼吸窘迫,插管轉加護病房,PCR檢測發現百日咳桿菌陽性;經住院治療後病況逐漸穩定,住院第5天移除氣管內管,1週後轉一般病房,目前已住院3週,仍在住院治療中。
林詠青指出,疫調顯示,男嬰5名同住接觸者中,4人曾有咳嗽症狀,8月下旬經預防性投藥並採檢,發現男嬰母親及未滿週歲姊姊都確診,研判為家庭群聚。其餘非同住接觸者都沒有症狀,將持續觀察到9月21日。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今年截至9月8日,全台已累計44例百日咳病例,包含8起家庭群聚與1起校園群聚,為2016年以來同期最高。病例年齡以青少年(11至18歲)最多,其次是6個月以下嬰兒,後者因尚未完整接種疫苗,風險特別高。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延遲就醫恐把病毒傳染給家中嬰幼兒,引發群聚感染。典型症狀包括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後臉潮紅或發紫,甚至嘔吐,一旦出現應立即就醫。
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曾淑慧呼籲,家長應依時程帶孩童完成2、4、6、18個月及入小學前的百日咳疫苗接種;另建議孕婦於第28-36週自費接種1劑Tdap疫苗,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進而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且建議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Tdap疫苗。
此外,國內ACIP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亦建議,11-18歲青少年自費追加一劑Tdap疫苗,除保護青少年避免感染百日咳外,也進而避免他們傳染疾病給同儕及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