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週突破5個月困局 中風減壓頭骨難蓋回 腦水引流完成修補

紅圈處為患者顱骨缺損位置,腦部因水腫無法回到顱內。(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7歲楊姓男子今年初在朋友公司閒聊時,突發口齒不清、神情恍惚。朋友見狀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腦中風。雖已在第一時間施打血栓溶解劑並取栓搶救,但隨後併發嚴重腦水腫,必須暫時取下頭骨降低腦壓。然而術後腦水始終未能自體吸收,導致頭骨無法蓋回及氣切管難以移除,甚至出現腦組織掉到頭蓋骨外的狀況。經轉院後,醫師施以「腦水引流+體位調整」術式,完成頭顱骨修補,以不到3週時間便突破5個月的困局。

楊姓男子轉院到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經陳子勇院長評估後發現,患者長時間腦積水滯留,使腦部組織無法回到原本位置,頭骨修補困難重重;延遲數月未覆合頭蓋骨,流失復原及復健時機外,也容易因長期臥床引發肺炎、尿道感染及褥瘡等併發症。

陳子勇院長說,腦殼是固定的空間,一旦腦腫或掉出原位,就必須創造條件復原腦組織。陳院長設計出「腦水引流+體位調整」的術式,先抽除腦水,再利用姿勢改變使腦組織滑回頭顱內,趁組織回到頭顱同時,趕緊進行頭顱骨修補。

陳子勇院長說明,患者轉入光田後不到2週就能拔除呼吸器自主呼吸。(記者陳金龍攝)

從楊男轉院到光田,到頭蓋骨覆合及氣切管順利移除,不到3週便突破5個月的困局。這段過程中,陳子勇展現專業外,也用行動支持家屬。楊男媽媽感動說到,住院期間院長忙完後,還會半夜12時多來巡房。如果沒空也會打電話來追蹤說明,真的很感謝他。

陳子勇指出,這次楊姓患者的手術是光田重症團隊的合力成果。加護病房醫師、護理師與呼吸治療師一起評估拔管可行性,病人帶了5個月呼吸器,不能說話非常痛苦,結果轉來10天就成功拔管,後由復健團隊立即接手。從原本只能躺在床上,到如今可倚靠自身力量坐著。雖然腦中風導致左側肢體無力,但在楊先生與家屬的努力復健下,已有明顯進步。

腦中風的治療與復健講求「搶時間」,如果病人因腦水腫需移除頭顱骨減壓,通常須腦壓穩定後3個月內放回,以免腦組織因受壓缺血。同時,復健的黃金期是發病後2週到半年內,如果錯過,恢復力將大幅下降。

陳子勇也強調,復健是所有治療的根本,越早開始,就越有機會恢復生活自理。復健是終生的事。急性期需要醫療團隊全力介入,後期則仰賴患者與家屬共同努力,才能逐步重建生活品質。他也提醒,如果發現親友出現中風徵兆,務必立即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