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崎農會啟動竹林經營碳匯專案

 

龍崎區農會推動竹林碳匯專案,竹林的碳匯效率比植樹更好。(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龍崎報導

面對極端氣候,地球暖化,經營碳匯對環境淨零格外重要。農業部永續司與龍崎區農會攜手合作的企業,於今年正式啟動竹林經營碳匯專案,由企業提供資金,地主提供林地,農會則是專案推動者,透過種竹子來產出碳匯。

龍崎區農會推廣主任董啟聖表示,碳匯就像「地球的存錢筒」,可以把二氧化碳存起來,減緩暖化。最常見碳匯方式就是種樹,但樹木生長速度相對緩慢,傳統新植造林往往需要二十年以上才能產生可觀的碳匯,而竹林經營模式則不同。

董啟聖指出,相較於一般林木,竹子的年生長量更快,固碳效率也更高,在同樣的面積裡,竹林每公頃能固定的二氧化碳往往超過傳統造林方式數倍。而且竹林經營有一個更大的優勢,六至八年內就能產出第一批碳匯,這代表企業投入後,能更快獲得碳匯。

龍崎區農會啟動的竹林經營碳匯專案,由企業提供資金,地主提供林地,農會則是專案推動者,負責土地管理、基線調查、經營計畫書撰寫,再到送交第三方驗證與環境部註冊。此專案不僅可快速產出合格碳權,地主能有穩定租金收入,農會則能帶動地方產業復甦並同時帶動農村循環經濟,成為企業投入ESG與碳中和的全新選擇。

專案所生產的竹材在伐採後進入碳化設備,製成竹炭,再加工成土壤改良產品「土介好」。生物炭能長期固定碳於土壤中,同時改善土壤結構、保水性與肥力,提升作物品質。這樣的「碳匯X農業應用」循環模式,不僅減少了農業對化學肥料的依賴,也讓減碳行動與糧食安全緊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