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推介《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

文‧攝影/張清榮 畫/顏玟鑠

為人謙和,處事低調的作家蔡錦德先生,自二O一七年開始,以「翁少非」筆名在《中華日報副刊》撰寫專欄「林邊手記」,七年有成。錦德兄將單篇佳作集結成冊,書名為《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經臺南市文化局審查通過,入選於《臺南作家作品集(第十四輯)》中,將於七、八月間出版,並囑咐撰寫推薦文章,清榮有幸先拜讀全文,備感榮幸喜悅。

《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書名雖長,只要掌握關鍵詞「晨讀」、「簡樸」及「邀請」,即可理解其深意。書名的構思成形於亨利·梭羅的《湖濱散記》,因為錦德兄接受梭羅晨讀的「邀請」,和梭羅的心靈王國黏貼,是如此的契合,如此的共鳴,而有相同風格的大作問世。

在此,我要將書名演繹為「每個晨讀都是華麗的饗宴,收穫豐盛的受邀。」因為「寫作和閱讀」是作者和讀者的互動,作者經由寫作發出邀請,讀者必須打開書卷接受邀請,這一心靈共鳴的敲擊才有可能如響斯應。

錦德兄曾任國小教師多年,台北啟明、台南啟聰及台南啟智三所特教學校亦有其奉獻的身影。在教學生涯中,也投身升學壓力沉重的臺南一中教學現場。又曾以豐贍的學經歷背景加入非營利組織,擔任弱勢族群的訪視、救助、培力工作。更曾任大學院校講師,稱職的傳道、授業、解惑。最後則靜極思動的參加交通部觀光局的「導遊」及「領隊」特考,在錄取率不高的競試中,榮登金榜取得證照,兼具「導遊」及「領隊」身分。

簡介錦德兄的學經歷,主要在證明為何其大作是「華麗的饗宴」,因為他將生命、情感全心全力投入這些工作,又有如椽彩筆將聞見思形塑、聚焦、黏貼成作品。而「收穫豐盛的受邀」指的是讀者必須「開卷」,才有可能閱讀他這一部人生的大書,以及古往今來的地景、自然、人文,和他的心弦相互共鳴。這時,你會發現心窗之外一片光明,心田之上繁花似錦,心版之中銘刻完美形象。你會覺得閱讀這本散文集,讓你快樂,使你聰明,成為收穫豐盛的收割者。

這本散文集的題材共分三類:其一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風土人情,其二是堪為吾人心靈南鍼的古今典範人物,其三則為境界開闊的他鄉異國風情。如果以樹木年輪為比喻,第一圈為核心基礎的〈寶島家園〉,第二圈是逐漸形塑其人格志向的〈心儀人物〉,第三圈是往外無限擴大的人間淨土、心靈歸宿的〈海外旅情〉。如此的規畫恰與其成長過程、求學經歷、壯遊世界的三個人生階段若合符節。再加上三個專輯的開頭都加上安徒生的箴言銘語,既有「點題」的效果,讓讀者知曉本輯的敘寫重點為何;又可以提醒讀者閱讀本輯後進行回憶省思,使各輯中的地景事物史實,更深刻清晰的銘印在讀者心版上。如此安排設計,雖說「簡樸的邀請」,實則為周詳溫馨的頂禮邀請讀者沉靜閱讀。

輯一「寶島家園」的內容是結合鄉土風情,描繪臺灣人多情善良的面向,錦德借引安徒生「不管走過多少迂迴的路,心裡的善良種籽都有萌芽的一天。」來點題。錦德筆下沒有富商巨賈、達官顯要,有的是如同你我般勤勤懇懇工作營生的善良鄉親。

在本輯中,少了一條後腿的小蚱蜢可以入題,柚子的花香則勾起對麻豆的濃濃故鄉情,「歡欣花圃」的描述則傳達癌末患者,捐贈兩百多盆花草給作者工作的「NPO非營利組織」,由志工們協力照顧,得以讓樓頂綠意盎然、花香瀰漫,引起記者興趣以「為花草託孤」進行專題報導。文章開頭安排:英國女子丹妮絲遷居美國後,以Google Earth搜尋到母親生前澆花的身影,激起她的思念孺慕之情。文末則和開頭呼應,出現捐贈者李媽媽的女兒,帶著她的孫子小耀來參觀花園。歡欣花園中洋溢驚喜聲,彷彿是一條無形的長繩,正好串起她們三代間的親情。

錦德的文章正是如此的魔力,在本輯三十篇文章中,每篇都是如此布局,將濃濃的情意蘊藏在字裡行間,發出散文篇章感人的馨香。

輯二「心儀人物」共有二十篇,以安徒生「只要你是天鵝蛋,就是生在養雞場裡也沒有什麼關係。」點題,強調本質重於存在,先天能力加上努力,更可以突破困境嶄露頭角。文中出現梭羅、安徒生、史帝芬·霍金、張雨生、葉佳修及潘安邦、海明威、叔本華、佛洛伊德、傑克·倫敦、奧黛麗·赫本、珍·奧斯汀……世界聞名的作家、天文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電影明星……錦德或探訪其故居,或演述其學術理論,或讚揚其研究天文的成果,或概述電影本事及探訪拍片現場,暢談其演藝風采……其中以〈澎湖有個外婆灣〉最是感人。民歌手葉佳修專為潘安邦寫作的〈外婆的澎湖灣〉,藉由潘安邦和外婆的孺慕情深,錦德移情在自己及外婆的互動上。他寫到自己早逝的媽媽,外婆悲痛不捨的眼淚,更不捨外孫們年紀幼小欠缺母愛呵護,讀來真是令人淚目。再回到潘安邦身上,以及澎湖縣政府,對於嬤孫的塑像,完成了錦德對外婆滿滿的思念。

錦德在第二輯中,仍以深情的語言、具體的事物、具象的畫面,將抽象的「情」完滿展現,令人認同其對偶像、典範人物心儀之誠真。

輯三「海外旅情」全部是錦德帶團或獨旅的見聞及感觸,本輯共計十九篇,仍以安徒生的話語點題,寫的是「旅行對我來說,是恢復青春活力的源泉。」特別強調「旅行」二字,可知其壯遊天下的抱負,也了解他藉旅行來激發自己噴發向上的動力。

本輯除了〈西藏行旅掠影〉及〈大馬太平湖畔的雨樹〉兩篇寫的是亞洲,其他十七篇都以歐洲為描寫標的。歐洲的神話、傳說、寓言及童話等人文背景,加深加廣值得令人「想旅就旅」的面向。在本輯中出現啤酒、橘色風情、情人節、藍色映像、古老王宮、白色風車、直布羅陀海峽、洛卡岬、黑海、花園、鴿影、單車情、天鵝……描述的對象多元變化,但都以其歷史背景、人間恩怨愛戀為內容,使得文章逸趣橫生。相信讀者閱讀錦德如此「導遊式」的說明,必定提升跟團的意願,能夠進行深度的旅遊,而不是蜻蜓點水、豬肉沾醬油式的走馬看花。

錦德以其教師的聰穎資質,宗教家悲天憫人的襟懷,真誠多感的心思,從事多項工作,本身就已經是一本大書,值得一再翻閱品讀。在人生最成熟的五十年華,轉向導遊及領隊工作,不但深入研究各景點的歷史背景,並且能「跨領域」的結合文學、電影、歷史、戰爭、戲劇、心理學、自然科學……在導遊時詳加說明,並在文章中清晰表達,文筆流暢優美,一經閱讀即不忍釋卷。

這是一本讓你讀了覺得聰明、快樂,變得有學問的旅遊散文大作,大家盍興乎來,即時接受這場華麗的閱讀饗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