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秋季是螃蟹盛產期,中華絨螯蟹(俗稱大閘蟹)深受饕客青睞,自中國大陸進口大閘蟹的旺季自9月開始,經食藥署近年對大陸大閘蟹進行養殖場源頭管理與逐批檢驗,違規批數已從106年的5批降至113年的1批,顯示近年進口大閘蟹品質已有明顯改善。
食藥署指出,106年共檢驗69批大陸大閘蟹,其中,有5批被驗出戴奧辛、多氯聯苯與重金屬鎘超標,107年檢驗批數為43批,但不合格件數卻增加為8批,食藥署為加強源頭管理,其後規定自大陸進口大閘蟹必須來自准許輸台之養殖場,並在抵台後逐批檢測動物用藥、重金屬和戴奧辛等16項指標,檢驗合格後方可核發輸入許可。
依規定,大閘蟹空運抵達後,業者須申請查驗並提供保管計畫書、衛生證書等資料,並繳納完稅價格4倍的保證金。經核准後,貨品可依「具結先行放行」制度,先行運至冷藏倉庫保鮮,惟最終仍須待所有查驗項目合格,才會核發輸入許可、正式上市。
但前幾年因不肖業者在未完成邊境查驗程序即偷賣大閘蟹,嚴重危害食安。為防堵類似事件,食藥署強化管控措施,包括逐批清點總箱數、專人全程監控「跟車」至具結地點、全程拍照錄影等。違規者除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裁處暫停1年具結保管資格外,若偷賣將依法處以販售價格20倍罰鍰,並沒收保證金,藉此強化嚇阻。
食藥署表示,在加強源頭控制後,以去年共輸入31批大閘蟹,邊境檢驗攔截發現1批總重14.6噸含戴奧辛及多氯聯苯超標,這批大閘蟹已全數銷毀,並禁止該養殖場產品再輸入台灣地區,確保不合格品不會再流入市場,展現出邊境食安把關決心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