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
推開窗櫺,溫熱的風裹著麥漿的清甜漫進屋子。小滿時節,日頭漸盛卻未至灼熱,雨水充沛卻未氾濫,天地萬物像是被一只無形的手,精準調校到最恰當的刻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說「物至於此小得盈滿」,短短數字,道盡這個節氣的精妙所在。
園圃裡,蔬果們以各自的姿態詮釋著小滿的哲學。青番茄掛在藤蔓間,表皮泛著青澀的光澤,湊近能聞到若有若無的果香;黃瓜頂著小黃花,渾身帶著細小的刺,輕輕一掐便溢出清亮的汁水。牆角的石榴樹悄悄孕出花苞,胭脂色的花瓣微微蜷曲,像極了古人點絳唇時未及暈染開的朱砂。這些未完全成熟的果實,不急於展現全部的甜,卻將陽光雨露都釀成了生長的底氣。
最動人的當屬田間的麥浪。麥穗褪去青芒,裹著乳白的漿汁微微低垂,既不似初穗時的單薄,也未到熟透後的沉重。農人穿梭其間,指尖拂過麥稈,能觸到生命拔節的溫度。《齊民要術》記載小滿「收小蒜」、「種生薑」,古人在農事裡深諳張弛之道——收割與播種並行,收穫與耕耘交替,恰如《周易》所言「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滿與不滿間,藏著生生不息的智慧。
簷下的生靈也應和著節氣的節拍。麻雀銜著新草穿梭,將巢穴越築越密實;燕子掠過水面,剪碎倒映的天光雲影。池塘裡,荷葉初展圓盤,尚未遮蔽水面,偶有小魚遊過,蕩開細密的漣漪。這些鮮活的生命,不追趕時光,不辜負時令,在小滿的日光裡,各自遵循著古老的生長秩序。
街巷深處,市井煙火裡飄著小滿的況味。菜市場裡,竹筐盛滿帶露的新筍,陶罐醃著青梅;糕點鋪的蒸籠騰起白霧,新出爐的綠豆糕泛著油潤的光澤。老人們圍坐樹下,談論著「小滿不滿,芒種不管」的農諺,話語間盡是對物候的了然。這般尋常光景,恰似《浮生六記》裡的家常歲月,瑣碎中見真意,平淡裡藏歡喜。
暮色四合,蛙鳴在田間次第響起。仰頭看天,月亮尚未圓滿,卻自有清輝灑落。古人觀天象以察人事,在月盈月虧間悟出「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此時的夜,溫度濕度皆相宜,最宜漫步庭院,聽蟲吟,數星辰,將身心都浸潤在這恰到好處的時節裡。
小滿之美,美在「未滿」。它不像盛夏的濃烈,也不似初春的青澀,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豐盈狀態。這種狀態裡,既有收穫的欣喜,又有成長的期待;既有對當下的滿足,又有向未來的奔赴。就像人生,不必事事求全,留三分餘地,反而更有餘裕去探索、去生長。在這個特別的節氣裡,且放下對圓滿的執念,去感受生命中那些未完成的美好。因為最好的風景,永遠在下一程,而此刻的小滿,已然足夠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