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皺褶膠質細胞增生 惡視力主因

黃斑部皺褶病變無法及時掌握疾病惡化的速度,應早進行手術,才能保留視網膜功能。(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眼科部指出,黃斑部皺褶組織中的膠質細胞增生是視力惡化的主因,當看東西出現輕微扭曲時,就應及早進行手術以保留視網膜功能,避免黃斑部結構遭受不可逆的破壞。

北榮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林泰祺表示,66歲的馮先生幾年前動了白內障手術,不料後來眼睛近視度數持續增加,就醫發現是黃斑部皺褶造成。108年手術後恢復良好,視力也從0.08大幅改善到0.9,但看東西仍有輕微扭曲。3年後他又發現右眼看東西也會變形,就醫發現黃斑部皺褶而接受手術,術後視力回復至1.0,看東西扭曲變形的情形獲得完全改善。

林泰祺指出,黃斑部皺褶是常見的眼底疾病,是在視網膜黃斑部表面形成一層薄膜,導致視力模糊、扭曲變形,據統計,黃斑部皺褶的好發率大概為總人口的5.3%到18.5%。而早期的黃斑部皺褶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隨著疾病的進展,可能造成視覺功能受損,70%至80%的患者在成功移除黃斑部皺褶後能恢復視力。

北榮病理檢驗部醫師王蕾琪指出,研究發現黃斑皺褶主要由膠質細胞、玻璃體細胞以及纖維細胞等3種細胞組成,其中,膠質細胞占比最高,且會隨疾病進展而不斷增生。研究顯示,膠質細胞密度愈高的黃斑皺褶患者手術後視力恢復就愈差,膠質細胞是造成視網膜結構受損與視覺惡化的關鍵角色。

王泰祺則提醒,切勿忽視看東西扭曲變形,即使輕微也可能已出現細胞層級病變,應早期介入治療,不能低估疾病惡化程度。台北榮總指出,這項研究突破過往對黃斑部皺褶的病理認識,美國眼科醫學會期刊也予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