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農業部二十四日上午以無人機空拍勘查,湖水已縮減百分之七十五,仍維持紅色警戒。林保署表示,重新研擬防災警戒機制。
根據林保署最新資訊,二十四日空拍畫面顯示溢流口壩頂已遭水流下切八十公尺、高程一千零六十公尺、蓄水面積約五十公頃、蓄水量已減少至二千三百萬噸。
林保署說,評估堰塞湖水雖已縮減百分之七十五,仍維持紅色警戒,籲請民眾確實配合政府指令避難,切勿靠近馬太鞍溪河道;考量山區仍有降雨,土砂會持續流出,搶災搶險時應注意施工人員安全。
林保署表示,將儘速依最新狀況重新研擬防災警戒機制,因應下次可能的堰塞湖災害。而解除警戒時機將綜合考量堰塞湖蓄水量體、壩體外觀穩定狀況、下方河道沖刷情形,審慎評估後決定調整或解除。
根據林保署觀測紀錄中,七月二十五日衛星影像顯示,馬太鞍溪上游支流既有崩塌擴大並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林保署說,堰塞湖廣泛的定義,就是河流因土石崩塌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因壩體結構鬆散,易受沖刷、侵蝕或蓄水量續上升,造成大量湖水潰決,對下游地區造成巨大破壞。
東華大學防災團隊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進行監測紀實,二十三日下午二時五十分發生壩頂溢流,三分鐘水位就從一千一百四十一公尺降到一千一百二十七公尺;換算堰塞湖面積約一百一十公頃,等同於有一千五百四十萬噸的水瞬間湧出,相當於六千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紀實也提到專家看法,壩體「穩定」但溢流期仍有沖刷破壞風險;在極端條件下若發生潰決,洪峰抵達下游重點保全點時間很短,約四十至六十分鐘,需以監測預警與下游防護為優先。
至於短期內的壩頂工程,包括降挖、爆破、虹吸均評估為不可行;中長期將持續檢討通達道路、持續清淤與防砂工程配置,並滾動調整警戒區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