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新藥 嘉惠中重度患者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俗稱「濕疹」,近年已有抗體等多種新藥問世,提供中度至重度患者更多選擇。食藥署呼籲患者與醫師共同規劃治療計畫有效控制症狀,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患者的皮膚除了會出現乾燥搔癢之外,不同的人會合併有不同症狀,如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結痂或苔癬化等。目前全世界約有5~20%的兒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雖然許多人在年紀漸增之後隨之改善,但也有人在成人後仍持續發作,甚至繼續惡化。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牽涉到多種機制,少數特別嚴重的患者甚至需要醫師開立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一般常見的輕微症狀可使用皮膚保溼劑,含水量較少的油性軟膏通常有較好的保濕效果,含尿素成分的亦可提升保濕效果。保濕產品一天至少使用2次,或是在感覺到皮膚粗糙乾燥時就使用,特別是在皮膚清潔之後。

異位性皮膚炎會伴隨皮膚癢的症狀,患者經常會使用抗組織胺外用藥膏抑制患部的發炎反應及搔癢感。目前外用類固醇是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主力,但類固醇的強度與劑型不同,適用的皮膚部位也不一樣,民眾使用時應遵照醫療專業人員指示。

食藥署表示,近年已有多種新藥問世,提供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多選擇,單株抗體注射針劑只要每2週施打一次,非固醇類的外用藥膏副作用較低,另有每天僅需服用一次的口服標靶藥品。新藥雖為治療帶來一道曙光,但仍需由醫師評估病性並開立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