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全球港口績效榜單出爐,根據世界銀行與標普全球聯合發佈《貨櫃港口績效指數(CPPI)》第五版報告,2020年至2024年間,全球貨櫃港口整體效率因紅海危機、巴拿馬運河通航受限及疫情後續影響而下降。
報告指出,不同地區表現顯著分化,其中東亞港口績效提升最為突出,領跑2024年全球排名;南亞港口實現快速復甦,效率改善幅度居前;北美與歐洲港口展現韌性,評分與2023年基本持平。其中塞內加爾的達卡港、印度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港、土耳其的梅爾辛港、埃及的塞得港及厄瓜多爾的波索爾哈港等發展中國家港口,通過優化運營模式、引入數位化技術及強化物流鏈協同,在2020-2024年間實現排名顯著提升。
世界銀行全球交通事務主任Nicolas Peltier-Thiberge強調,通過更好的規劃、技術和整個物流鏈的合作,港口可以在效率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即便遭受了多重衝擊,發展中國家港口也在尋找適應、改進和實現價值最大化的方法。
消息指出,在2024年全球港口效率前十大港中,中國大陸港口即佔七席,洋山港繼續蟬聯榜首,福州港躍居第二,大連港排名第四、媽灣港排名第六、廣州港排名第八、赤灣港排名第九、寧波舟山港排名第十。這些港口主要得益於其持續提升的自動化碼頭覆蓋率;通過AI調度系統、物聯網設備從而降低船舶等待時間的智慧化運營方式,以及海關、物流企業資料互通帶來的口岸協同化等優勢。
本期CPPI覆蓋全球403個港口,基於超17.5萬次船舶停靠資料和2.47億貨櫃操作量,將“船舶在港總時長”作為核心評估指標,此一方法論突顯了港口作業效率、碼頭調度能力及口岸協同水準對全球供應鏈穩定性的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