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康子仁∕綜合報導
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共和黨參議員里基茨與民主黨參議員昆斯九月提出法案,擬提供保險確保台灣能穩定獲得美國液化天然氣供應。里基茨還指出,一場兵棋推演顯示台灣在封鎖下僅能撐十一天,天然氣即耗盡,凸顯這是台灣的「阿基里斯腱」。
對此,國防部長顧立雄八日回應表示,國軍作戰所需持有、儲備能力要快速提升,「有油和彈藥的大量囤儲,才能支撐戰備能量」。
民進黨立委林楚茵昨質詢時引述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兵棋推演結果顯示台灣天然氣儲量僅能維持十一天,中國若以封鎖方式施壓,就可能迫使台灣限電,這凸顯在面對中國封鎖時,台灣的油料與戰備物資能撐多久,是關鍵問題。
顧立雄表示,特別預算是強調「韌性」,國防戰備用油部分,為因應敵情威脅日趨嚴峻,規劃向中油採購三十二億餘元戰備油料,由中油代囤,後續會分散囤儲,強化儲油韌性,對於戰備持續力是非常重要的;飲用水部分,原為一年期效期,參考日本作法和國內產能後,改為五至七年期的長效飲用水。
至於為何以特別預算編列,顧立雄指出,現在若要快速補充戰備需求量的話,就要用特別預算加強後勤支撐韌性。
顧立雄表示,國防部對液化天然氣相關供應都有計畫,無法公開說明;但國軍內部作戰所需持有、儲備能力要快速提升,新式武器籌獲後,也要加大整建彈藥囤儲設施,提升整體能量,「有油和彈藥的大量囤儲,才能支撐戰備能量,到達一個我們認為可以的程度」。
根據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一系列兵棋推演結果顯示,台灣雖能在短期內抵抗中國大陸封鎖並暫時維持電力供應,但若要長期恢復供電,仍需依靠美國介入。若中國大陸發動明顯的武力攻擊,華府勢必得迅速行動;但北京若是更隱晦地中斷台灣的海運貿易(包含燃料輸送),則會讓美方決策變得更加棘手。台灣一旦遭封鎖,液化天然氣供應撐不過兩週,而煤炭僅能維持七天。若實施電力配給,能源存量可延長,卻會衝擊台灣製造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一旦停擺勢必造成全球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