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讀書風氣低落的時代,愛書人不免會想起英國作家喬治.吉辛的經典名著《四季隨筆》。當然,這部作品不是全都寫到書,例如他在書中說,「對於身體健全和心智安詳的人而言,並沒有所謂的壞天氣,每個日子都有它的美?」,就是很好的人生哲學。有這樣人生觀,再加上愛讀書,這種人的精神生命之充實是不言而喻的。
吉辛不買他不讀的書,所以他不是愛藏書的人,但他卻是十足的愛讀書的人。
吉辛在信中和日記(札記)中的任何地方都會寫下他所讀過的書,描述和評論它們及其作者。札記性質的《工作中的吉辛》(下文會提及)是一個顯例。
吉辛在精神健全的四十年的時光中讀了好幾千本書,被稱為「貪婪」(voracious)的讀者。
他不僅廣讀當代和古典的英文小說,也旁及廣泛的非小說題材。他在就讀學校的時候就學習過希臘文和拉丁文,從很早的時候就能夠閱讀以及因此喜愛古典文學。他也能閱讀法文、德文和義大利文原典,晚年時甚至能閱讀西班牙文作品,《唐吉訶德》就是一個例子。
尤其是,他閱讀的速度很快,短短的時間就能讀很多頁,讓人覺得他在早期就學過速讀術。
難怪,這樣一位不尋常的愛讀書的人會說,「有時我在闔起一本好書的時候會說,『我怕我有一天將永遠不會再讀書了。』」他對於讀好書應該是抱持「有花堪折直須折」的態度吧。
那麼,他都讀那些作家的作品呢?我沒有發現明確的書單。據資料顯示,吉辛所嗜讀的作家,英國方面有艾薩克.華爾頓(IzaakWalton)。艾薩克喜歡釣魚,以寫《釣魚大全》出名,又寫了一些傳記,包括也是喜歡釣魚的鄧約翰、亨利.渥頓和喬治.赫伯特三人的傳記,這些都是吉辛所喜歡的作品。論者認為吉辛真正喜歡的三樣事情是,隱密的生活、沉思以及閒適的閱讀,而艾薩克.華爾頓的有關釣魚的作品正是「閒適的閱讀」的對象。
吉辛喜歡的另一位英國作家是狄更斯,在很年輕時就閱讀他的《古董店》,晚年時在義大利的西恩那寫了《查爾斯.狄更斯:批評性的研究》一書,分析狄更斯作品的角色,以及早期的小說大師對狄更斯在風格方面的影響。
吉辛喜歡的第三位英國作家是《簡愛》的作者布朗蒂。吉辛似乎在1880年就讀完了布朗蒂的所有作品。吉辛的父親的藏書中一直有布郎蒂的1867年版的《教授》這本小說以及布朗蒂的一本傳記,吉辛的孫子阿佛德在1971年仍然擁有這兩本書。在寫給妹妹瑪格麗持的信中,吉辛說,整體而言,布朗蒂的另一本小說《雪莉》(Shirley)確實是她的最佳小說。什麼啊?布朗蒂的最佳小說不是《簡愛》嗎?我說,聰明的讀者啊,且相信吉辛的眼光吧!吉辛在《工作中的吉辛》的一則札記中引用了布朗特的另一本小說《維萊特》中的一句話:「憐憫之情救贖世界——不止如此,也赧免了牧師的權威所犯的罪。」吉辛並在寫給另一個妹妹愛倫的信中說,《維萊特》是一本高貴的書,充滿了美妙的性格研究。
英國作家狄昆西的《吸食鴉片者的自白》一書是吉辛終身喜歡的作品,他曾在《工作中的吉辛》的札記中引用狄昆西此書中的文字:「例如,花的美是那麼令人憐憫,像雲那麼脆弱,而它們的彩色像天堂那麼華麗,好幾千年來都是孩童的遺產?」當他生病臥床、遵醫囑服用奎寧而出現幻象時,他自然想到狄昆西的《吸食鴉片者的自白》,可見他多麼熟讀此書。
吉辛讀過喜歡大自然的美國作家梭羅的名著《湖濱散記》,在《工作中的吉辛》中,他引用梭羅在此書的兩句名言,其中一句是:「商業交易為它所處理的每種事物帶來禍害。雖然你與天堂交易訊息,整個商業交易的禍害卻傷害到正經事。」吉辛閱讀《湖濱散記》就像他閱讀華爾頓的《釣魚大全》一樣,是他喜歡的三樣事情之一——「閒適的閱讀」。
在法國作家方面,吉辛顯然受到左拉的作品的影響,尤其是他接納自然主義,專注於市郊生活的貧苦以及社會問題。吉辛把左拉的自然主義應用在他的女性角色上,探討她們所受到的社會束縛和悲劇性命運。
吉辛所喜歡的另一位法國作家是喬治桑。他在《工作中的吉辛》中的一則札記中引用了喬治桑的作品《康素愛蘿》中的一段文字:「很值得可憐的人,必有很值得原諒之處,值得原諒的人必有讓人愛他之處。」他把喬治桑的那種違悖維多利亞時代傳統的浪漫主義,視為一種解放力量。他曾寫信給弟弟阿傑農說,「我會永遠遺憾你在面對世界最偉大作家巴爾札克和喬治桑時的猶疑不決。」他也寫信給妹妹愛倫,強調喬治桑的《康素愛蘿》是多麼棒的作品。尤其是,他在英國布里克斯頓地方住家的客廳中掛著一幅喬治桑的畫像,並從他的嬰兒時代的兒子認識這位法國作家。
就俄國作家的作家而言,他最喜歡杜思妥也夫斯基。莫雷.羅伯茲在所寫的一本吉辛的傳記中曾說,杜思妥也夫斯基多年來都是吉辛的「神」。吉辛喜歡杜氏的《被侮辱的以及被傷害的》和《罪與罰》,尤其是後者,所以他先讀《罪與罰》的法文譯本,再讀英譯本,之所以如此鄭重其事,只因這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就像愛書人安伯托.艾可和伊塔羅.卡爾維諾一樣,吉辛也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愛書人。
首先是短篇小說〈沉迷〉。這篇小說敘述主角沉迷於一間公立圖書館的閱報與閱書室,結果出現很激烈的結果。吉辛也在書中指出有些當代公立圖書館強調嗅覺的面向,並討論到吉辛自己大量使用各種圖書館的情事、提出自己對於公立圖書館的態度,及各階層的人使用公立圖書館的情況。
另一個短篇小說〈克利斯多菲遜〉則描寫一個愛書人擁有兩萬四千七百十八本書,後來事業失敗,被迫賣掉藏書,雖然日後面對重重困難,卻仍不減愛書熱情。他的愛妻承擔家計,收入微博,他如何度過難關呢?有心的讀者就親自閱讀揭曉吧。
吉辛描述愛書人的最有名作品當然是《四季隨筆》,而此書很有名的一段是:「有很多次,我佇立於書攤前,或書鋪窗前……有時在飢腸轆轆,就要吃飯的時刻,我看到一部渴求已久的書……我愛不釋手……然而買了它,就意味著要餓肚皮……」
如果你認為這段太傷感,那就試試這段如何:「我知道有些人說,他們寧可去讀圖書館中的一本書,而不去讀他們自己書架上的一本。我認為這是不可理解的。首先,我是藉由每本書的氣味而認識它們的。我只要把鼻子湊近書頁之間,就會想起各種事情。例如我的吉朋的《羅馬興亡史》三十年多年之間,我不斷一讀再讀——只要一打開它,高貴的書頁的香氣就會重新喚回我獲得這部書做為獎品的那個時刻的所有狂喜之情……」
像喬治.吉辛這樣愛讀書又愛書的人,我們很難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