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談到「降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是吃藥。新陳代謝內科醫師蔡明劼提醒,藥物確實是強力手段,連美國前總統川普也長期服用降膽固醇藥物,但不論台灣或歐美的血脂防治指引,都一致強調,「生活型態調整才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1.飲食篇:多好油、多纖維、少加工,蔡明劼指出,整體飲食型態比單一食物更重要。像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DASH)、台灣健康飲食(TEA)或植素飲食,都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重點原則包括:多吃植物性食物:全穀、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及植物油。選好蛋白質:豆製品、魚、蛋、少油白肉。少碰危險食物:油炸、甜食、含糖飲料、肥肉、加工肉品。
蔡明劼提醒,低醣飲食雖有助減重與提升好膽固醇(HDL-C),但也可能讓壞膽固醇(LDL-C)上升,應慎選方式。雞蛋與乳製品則屬「中間地帶」,適量、低脂、發酵型產品反而更健康。
2.營養補充篇:輔助而非主角;如:魚油(EPA、DHA)能有效降低三酸甘油酯(TG),但對膽固醇影響不大;紅麴可降壞固醇,但品質參差不齊,且可能與史達汀藥物交互作用。黑巧克力、維生素D與茶類對血脂改善有限。蔡醫師提醒:「補充品不是藥品,只能當輔助,加分效果不能保證。」
3.運動篇:規律重於強度,運動雖對總膽固醇影響有限,但能有效降低三酸甘油酯並提升好膽固醇。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快走、慢跑)或75分鐘高強度(跑步、有氧舞蹈)運動。零碎活動也能累積效果,搭配阻力訓練更能增加肌肉量、改善代謝。
蔡明劼強調,血脂管理不該只依賴藥物,真正長久的關鍵在於「吃得對、動得勤、補得巧」。從今天起,改變飲食與運動習慣,就是最實在的心血管健康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