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良:47藥停供 致力學名藥國產化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統計,到9月底已有47項藥品宣布退出台灣市場。衛福部長石崇良13日指出,這些藥品多是以降血壓與降血脂藥,大都有可替代之學名藥,不會有缺藥問題;學名藥國產化是衛福部政策,希望提高長期藥品供應鏈韌性。

食藥署統計,要退出台灣市場的47項藥品中,25項有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的學名藥可替代;其他21項仍有相同成分、不同劑型的藥品,機轉和適應症都可以銜接使用。但免疫抑制劑cyclosporine則因原廠停止產線,會啟動專案進口。

石崇良指出,衛福部將修定《藥事法》,非必要藥品若要減產或停止供應台灣,藥廠必須通報,以便提早因應;非必要藥品也要比照必要藥品提早在6個月前通報。授權食藥署在缺藥期間可以統一控貨,避免搶藥潮、囤貨潮。針對短缺或停止供應的藥品,健保署會詢問藥廠是否要調整藥價。

石崇良表示,統計退出的47款藥品,經詢問後,業者都表示不需要調整藥價,停止供貨原因並非藥價問題。

對於藥業界提出藥品差額負擔訴求,同成分藥品民眾如要指定品牌或生產廠商,則需自付差額。石崇良表示,藥品差額負擔制度需要更審慎的討論與評估,這不只關係到民眾負擔,也牽涉到本土學名藥廠的發展,恐打壓到本土藥廠的生存空間,不利政府推動的學名藥國產化政策。

石崇良指出,特別是在原廠藥專利期過後、進入學名藥階段,是否還要允許差額負擔制度?值得深思。台灣應逐步減少對國外進口藥物的依賴,強化藥品供應的韌性;若開放進口原廠藥收取價差,將不利建立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