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變厚發黃 恐是癌變徵兆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你每天刷牙,但有沒有觀察過自己的舌頭?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在一場健康講座中指出:「舌苔,其實是身體健康的秘密訊號。」研究顯示,舌頭表面棲息著上萬種細菌,這些「舌苔微生物群」在健康時維持平衡,但當身體陷入慢性發炎或代謝異常時,菌相會率先出現改變。

張家銘醫師引用2021年刊登於《Archives of Oral Biology》的系統性研究指出,無論是癌症患者或癌前病變者,其舌苔微生物組成都與健康人明顯不同。包括胃癌、肝癌、大腸癌、甚至胰臟癌患者,舌苔上「厚壁菌」、「放線菌」與「梭桿菌」特別多,而原本具有保護功能的「擬桿菌」則顯著減少。

這樣的變化,其實與身體內的慢性發炎與免疫異常密切相關。張醫師指出:「當身體開始走向癌變,舌苔早就先變色。」這不只是研究數據,而是每個人都能從鏡子裡看見的早期警訊。

他進一步說明,癌症或癌前病變者的舌苔通常會變厚、發黃,甚至帶有黏膩感,伴隨特殊口氣或味覺改變。這是因為舌苔上的細菌失衡,開始分泌脂質衍生物或發炎因子,例如「鞘氨醇磷酸」、「前列腺素D2」等,這些物質會干擾消化系統穩定,甚至參與癌細胞的發炎與轉移。

「舌頭是最直接、最容易觀察的健康鏡子。」張家銘提醒,健康的舌頭應呈淡粉紅色,僅覆薄薄白色或透明舌苔,無異味。若出現舌苔變厚、變黃、口氣變重等現象,可能是腸胃菌相失衡或免疫系統疲勞的訊號。

而維護舌苔健康的方法也不難,每日輕刷舌面,減少壞菌堆積;飲食上減糖、少加工,多吃高纖蔬果與含益生菌、抗氧化多酚的食物,如優格、地瓜、綠茶、藍莓與納豆;此外,保持充足睡眠、降低壓力,也能讓舌苔恢復潔淨。

張家銘醫師強調:「健康的關鍵不一定在醫院,而是在日常生活裡。」只要多花幾秒鐘觀察舌頭,或許就能提早發現身體發出的健康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