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囊腫他腰圍逾腿長 妻捐腎相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6歲的馮先生因為遺傳性多囊腎病,55歲開始腹膜透析,但由於雙側腎臟囊腫過大、囊液多達1萬毫升,腰圍甚至一度超過腿長,最終仍須腎臟移植,幸有太太主動捐腎救夫,術後腎功能逐漸回穩。

透過太太主動捐腎,成功完成移植手術後,馮先生的體重在短短3小時內就減少約10公斤,腎功能也逐漸回穩。他感動地說:「太太等於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從腹膜透析到腎臟移植的過程,讓他從「命運的接受者」,成為「人生的主導者」。

台灣洗腎人口居高不下,尤其傳統到院血液透析被醫界形容為「耗能怪獸」,台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16日舉辦「綠色腎臟照護」記者會,希望推動從早期防治到居家腹膜透析,協助病人延緩甚至擺脫洗腎命運,也能為健保省下支出。

「越健康就越環保!最好的綠色照護,就是讓病人不需要透析。」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表示,北醫大與國際INSIDE CKD計畫合作的模擬模型顯示,2022年全台約有250萬名慢性腎臟病患者,占總人口10.6%,但多數患者在進入第4期前不僅未確診,甚至沒意識到有腎臟問題。

據推估,2027年患者數更將成長至300萬人,照護費用高達新台幣621.8億元,相關共病與死亡風險也隨之大增。

吳麥斯指出,2009年曾有澳洲醫師提出「綠色腎臟醫學」概念,提倡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等方式,提升病人健康與生活品質,同時減少醫療資源使用,降低對環境負擔與衝擊。北醫大醫療體系近年透過此策略,每年成功助約50名病人免於洗腎,透析發生率與死亡率均下降20%,為健保省下逾千萬元支出。

雙和醫院院長李明哲指出,腎臟移植是終結透析的根本之道,2018年台灣腎臟移植成功率高達92%,但在台灣,每位腎友平均等待腎臟移植時間超過5年,因此,在等待移植期間,如何選擇能妥善保護殘餘腎功能的透析方式,對提升病友存活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