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少子化與人口老化日益嚴重,內政部發布九月最新人口統計,全台新生兒僅八六0三人,年粗出生率千分之四點四九,連月創低探底。觀察今年前九個月的累計出生數為八萬一三七一人,低於去年同期,顯示台灣生育力在政府祭出獎勵與補助政策下,並未有回溫跡象。少子化的原因不一而足,首先是經濟壓力。
在高房價、低薪資結構下,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世代選擇不婚不生。其次,現代社會價值觀改變也難辭其咎。有不少年輕人追求個人自由、生活品質與自我實現,將結婚與生育視為「選項」而非「必然」,單身比例持續上升。
根據統計,九月結婚僅五八四四對,離婚卻有四四0二對,年粗結婚率僅千分之三點0五。此外,育兒成本高昂與托育資源不足,足讓許多雙薪家庭望之卻步。再者,工作與生活難以平衡,長工時與職場對女性的不友善,也使女性在婚育與職涯間陷入兩難。與少子化並行的,是日益嚴峻的人口老化問題。截至今年九月,全台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達十九點八%,距「超高齡社會」(二十%)僅一步之遙。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相互交織,正深刻影響台灣的社會與經濟結構。
隨著年輕世代人口減少,不僅產業接班困難,製造業與服務業等基層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企業被迫依賴外籍勞工,進一步改變社會結構。同時,高齡人口快速增加,使政府在醫療、長照及退休金支出上面臨沉重壓力,勞保與健保財務赤字問題日趨惡化,世代負擔不均更形凸顯。
由於社會資源因此偏向高齡族群,年輕世代在就業、購屋與育兒方面受到擠壓,出現「青年貧窮、高齡富裕」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削弱生育意願,造成少子化惡性循環。此現象已非短暫性變動,而是結構性轉折;若趨勢持續,台灣人口恐在十年內跌破二三00萬,進入「縮減型社會」,導致勞動力減少、經濟成長動能衰退、地方人口空洞化、社會保險體系失衡,甚至出現國防兵源不足等國家安全風險,對國家整體競爭力構成長遠衝擊。
面對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雙重壓力,雖難以一蹴可幾,但仍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建立「全齡友善」的家庭政策。政府應強化從婚姻、懷孕到育兒的完整支持鏈。例如擴大公托與準公共托育名額、提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提供生育獎勵與房租補貼等,讓年輕人「敢婚、願生、能養」。二、推動勞動與性別友善職場。鼓勵企業提供彈性工時、遠距工作及育兒假制度,並減少對女性因生育而升遷受阻的歧視。讓職場不再成為阻礙家庭計畫的絆腳石。三、強化育兒經濟支持(如增加育兒津貼、生育補助、學費補貼)、減輕育兒負擔(擴大平價教保服務、準公共化托育、社會住宅租購優惠)。
四、引進與整合移民政策。適度開放外來人口移入,尤其是中高技能移民與留台外籍學生,補充勞動力缺口;同時推動社會融合,避免形成排外情緒。五、翻轉社會價值觀,重塑婚育文化。政府與媒體可透過教育與宣導,塑造「家庭友善」與「育兒共享」的新文化,讓養育孩子不再是個人負擔,而是社會共同責任。六、高齡者資源再利用:面對高齡化社會,可推動「銀髮再就業」、「終身學習」與「社區照護」,讓長者從被照顧者轉為社會貢獻者,減輕財政與人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