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險群 應積極使用抗骨鬆藥物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影響國人長者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專家指出,對於骨密度偏低、骨鬆或曾發生脆弱性骨折的高風險患者,除了調整生活與營養,更應積極使用抗骨鬆藥物,以降低骨折風險。

今年世界骨鬆日全球以「別再忽視骨骼健康 」為號召。美國骨骼健康基金會與國際骨鬆基金會建議,對於骨密度偏低、骨鬆或曾發生脆弱性骨折的高風險患者,除了調整生活與營養,更應積極使用抗骨鬆藥物,可降低骨折風險、提升治療效果與安全性,並有助於減少死亡率。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表示,骨鬆治療應比照慢性病長期管理,著重於「接續」與「持續」,並從骨折前就積極防治,才能有效守護骨骼健康與行動力。

根據最新《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提出「骨骼健康優化」概念,強調以整合性的治療流程改善患者預後,並減輕醫療負擔。其中,包括術前骨質檢測、術中與術後營養與藥物治療,以及長期骨密度追蹤,可有效降低手術後併發症與再次骨折的風險,並促進患者恢復。

在骨鬆藥物治療上,則應採取「接續治療策略」,陳崇桓說,促骨生長藥物(或稱促骨質生成劑)能快速重建骨架、提升骨密度;抗骨流失藥物(或稱抗骨質再吸收劑)則可延緩骨質流失、鞏固治療成果。兩階段的治療銜接不僅能持續改善骨質,更能有效地降低再次骨折風險,突顯長期治療與持續監測的重要性。

陳崇桓指出,許多患者在首次骨折發生前並無明顯症狀,容易忽略骨骼健康的重要性,一旦骨鬆骨折發生時,對患者、家庭與社會皆帶來沉重負擔。然而,隨著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政策上路,台灣骨鬆防治策略正式邁向「預防導向的新里程碑」,首度將尚未發生骨折但屬高風險族群(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納入初級預防(未骨折)保障。

此外,更在次級預防(已骨折)中,擴大骨折給付部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與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透過健保新制雙重防線守護,讓更多高風險族群可更早啟動骨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