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認定 保障健康與工作權

成大醫院職業及環境醫學部醫師陳柏磊,提醒勞工應重視職場健康與早期就醫評估,掌握自我權益保障。
(圖/記者林怡孜攝)

記者林怡孜∕台南報導

「同事申請職業病,我也可以嗎?」這句話,幾乎是許多勞工在面對長期身體不適時心中的疑問。成大醫院職業及環境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柏磊以實際案例分享,從醫學判定到法律保障,協助民眾釐清申請流程與應有權益。

陳柏磊醫師指出,許多員工在身體出現不適時,往往擔心被雇主貼標籤或影響工作權益,而不敢前往職業醫學門診求助。實際上,醫療院所對個資與病歷都有嚴格保密規範,就診資訊不會主動通報公司或外部單位。若能及早評估病情,不僅能釐清原因,也能作為後續職業病申請的重要依據。

陳醫師以一名50歲在傳統產業工作的劉小姐為例說明。她長年從事組裝工作,需不斷過肩抬舉重物,肩膀疼痛卻始終忍耐。直到同事申請職業病獲得工作調整,她才決定就醫。經檢查確診為「旋轉肌袖症候群」,後續透過現場訪視確認工作型態與疾病高度相關,最終獲認定為職業病。公司也在醫師協助下調整工作內容,成功兼顧健康與生產。

陳柏磊醫師強調,就診並不等於一定要申請職業病補償。職醫門診的核心是協助患者釐清病因、獲得正確治療與風險評估,是否提出申請完全由當事人決定。他提醒,即使同職場員工,也因工作負荷、體質差異或病因不同,需個別判定,不可一概而論。對於就診程序與所需時間,大多數病人一至二次門診即可完成初步評估;若能攜帶先前診斷資料、影像或現場作業影片,更可加速判定流程。他也分享,目前成大醫院每年約有上百名病患經認定為職業病,案例以肌肉骨骼疾病最為常見,其次包括聽力損失、塵肺症與過敏性皮膚炎等。

陳柏磊醫師提醒,職業病認定不僅關乎補償,更是保護勞工健康與延續工作能力的重要過程。透過專業醫師與雇主的合作,落實工作調整與健康管理,才能真正實現「工作無礙、健康常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