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依據最新的「亞太視力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有近3成(29%)民眾對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或毫無認知;雖有逾9成的民眾關注視力健康,但僅約3成會進行眼科檢查。專家提醒,黃斑部病變不是長者專利,40至50歲中壯年族群應提高警覺。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台灣約有721萬人因眼科疾病就診,較前一年增加約31萬人,顯示視覺問題已成國人健康隱憂。在亞洲地區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高達6成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亞型。PCV病灶一旦破裂出血,患者視力可能瞬間降至重度視力障礙程度,恐造成不可逆的影響與沉重家庭負擔。
「亞太視力健康調查」範圍涵蓋台灣、南韓、香港、泰國等亞洲8個國家,共4354位40歲以上的民眾參與,其中包含600位台灣受訪者。
報告顯示,多數人雖了解視力受損將影響工作與生活,仍普遍存在「視力退化就是自然老化」的迷思,導致沒有積極去評估、篩檢或就醫。
現代人重視體態與飲食管理,卻常忽略視覺保養。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表示,黃斑部病變的成因,不一定只是單純視力的老化,而是長期用眼行為的累積結果。
研究顯示,每增加100度近視,就會提高60%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視覺一旦受損,再先進的科技也難以完全恢復。預防與早期治療,是維持清晰視界的不二法門。
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理事長吳建良指出,黃斑部病變已非長者專利。過去此疾病多見於65歲以上族群,但門診經驗上可以觀察到,如今40至50歲左右的中壯年族群,也常成為黃斑部病變患者。
現代人重視體態與飲食管理,卻常忽略視覺保養。吳建良呼籲,民眾可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進行每月的自我檢測,一旦發現視力有扭曲、模糊、黑點或顏色黯淡等情況,應立即至醫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