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總統於十月廿三日公布「中央政府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預算」,並發布總統令施行。行政院隨即核定《因應國際情勢強化韌性發放現金辦法》,規定凡於二0二六年四月三十日前符合資格者,每人均可領取新台幣一萬元。這筆二三六0億元預算的「普惠性現金」,象徵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稅收紅利)。但更關鍵的課題是,如何讓這筆資金真正轉化為市場消費動能,發揮乘數效果,進而帶動實質經濟成長;而非淪為儲蓄或替代性支出,最終成為「債留子孫」的政策負擔。
歷史經驗足為借鏡。二0二三年政府普發六千元現金,成功帶動GDP成長零點三%,顯示該政策具短期刺激效果;但二00九年的三六00元消費券,因民眾信心不足、儲蓄傾向偏高,未能明顯提振市場,政策難以奏效。
普發現金的初衷在於「全民共享、刺激內需」。然而,政策效果往往受「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左右。前者係指現金增加了民眾實質收入,促使其擴大消費;後者則代表部分民眾將現金用於原本計畫中的支出或轉為儲蓄,削弱了刺激作用。學術研究普遍指出,普發現金的替代效果往往強於所得效果,因此政府必須設計誘因,引導民眾將普發現金投入實體消費,而非投機炒股或儲蓄。
要讓這筆普發金真正「花得出去、轉得起來」,可從三個方向著手:第一、結合體驗經濟,促進地方消費循環。當前全球消費趨勢強調「體驗價值」,若能將普發金與會展、演唱會、大型運動賽事、地方觀光及文化節慶等活動結合,便能有效引導資金流向服務、餐飲與觀光產業。如此一來,不僅能帶動短期消費,更可促進地方產業鏈活化,一舉兩得。
第二、企業響應是政策成敗的加速器。例如7-ELEVEN已宣布,配合普發萬元政策,自十一月五日起推出四大加碼優惠,包括「一千元放大隨取卡」、「五00元食品飲料組」、「行動隨時取超值組」及「預購質感組合」。消費者購買千元放大卡即可享加碼金與點數回饋,搭配線上線下活動,等同於將政府發放的現金直接導向實體消費。若有更多零售、餐飲、旅宿及電商業者比照辦理,推出普發金專屬優惠或抽獎活動,將有望形成全國性的「全民消費運動」。這種由政府啟動、企業創意延伸、民眾踴躍參與的連鎖效應,正是普發現金能否轉化為經濟活水的關鍵。
第三、制度配套需同步強化。建議政府可導入電子支付回饋機制,鼓勵以數位支付使用普發金,既能提升便利性與交易透明度,也能推動支付數位化與經濟結構轉型,進一步擴大政策外溢效益。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提醒我們,消費的核心驅動力在於信心。若民眾對未來收入、就業及物價趨勢抱持樂觀預期,消費意願自然上升。反之,若經濟前景不明,再多現金也可能化為儲蓄。因此,政府除了發放現金,更應透過穩定物價、促進就業、提升薪資等手段,營造穩健的經濟前景,讓民眾相信「錢花得出去,也賺得回來」。
綜合而言,普發現金並非萬靈丹,但若能善用這次契機,讓現金流入真實經濟活動,結合民間創意與產業動能,便有機會讓「一次性發放」化為「持續性活水」,實現國發會預估約0點四一五個百分點的GDP貢獻,惠及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