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黃麴毒素 食藥署訂花生脫殼業者衛生管理指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高溫潮濕,針對花生產品易滋生黴菌、一級致癌物黃麴毒素,食藥署近期預告「花生脫殼業者衛生管理之指引」草案,強化源頭管理。

黃麴毒素具有肝毒性,為一級致癌物,較常見於花生及其製品,及玉米、開心果與乾豆堅果類,無安全耐受量,且無法藉由加工製程去除。為提升國產花生的衛生安全與品質,衛福部10月29日預告訂定「花生脫殼業者衛生管理之指引」草案,預告期60天,可於12月29日前陳述意見。

食藥署表示,根據指引草案,在管理重點上,首先,廠區清潔與病媒防治,要定期清理花生碎屑,避免吸引老鼠、蟲害等病媒入侵;其次,原料驗收把關,收貨時務必檢查花生是否有潮濕或發霉情況;再者,做好分級選別,透過人工或色選機,剔除發霉、變色等不良花生,確保品質穩定。

草案中也明定,無論開放式或封閉式設備,應定期清理,於使用前後、或每次運行間,清除積聚花生和碎粒,以防止蟲害和齧齒動物。宜採用乾式清潔方式,避免因過度潮濕導致微生物繁殖,並防止花生仁吸濕。

此外,運送及倉儲管理應有遮蓋、覆蓋或其他管理措施,避免雨淋;在裝庫前後及貯存期間經常檢查是否有漏水或浸濕,避免雨水滲入導致花生受潮等。

「花生脫殼業者衛生管理之指引」草案,預告期60天,可於12月29日前陳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