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儒
「成長痛」這個名詞最早源自於18世紀歐洲。醫師臨床發現,有些兒童出現夜間下肢間歇性疼痛,但無明顯器質病變,懷疑可能與快速成長時期導致骨膜拉扯,血流改變或神經牽拉,若適應不良就會感到疼痛不適;這樣的說法似乎相當合理,因此便一直沿用至今日。兒骨醫師通常會與家長解釋,這是成長階段的一種現象,與病變無關,也不會造成未來後遺症。關於成長痛這件事,仍有一些較新研究值得參考。
成長痛好發於3~12歲的兒童族群,與孩子的活動量大稍有相關性,男女皆有可能,特色是間歇性、位置不固定的下肢疼痛,可表現為痠痛、鈍痛或是抽痛等不適感覺。常發生在傍晚或夜間,尤其活動量大的一天後更明顯,每次持續時間可以從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早上起床時通常疼痛感已完全消失,而且在不痛的時間活動完全正常。雖然疼痛會讓孩子哭鬧或影響入睡,但並不會造成關節僵硬、腫脹、紅熱或長期後遺症,屬於自限性(self-limiting)現象,多數孩子在青春期後即自然痊癒。臨床上醫師可以單純靠問診與理學檢查診斷成長痛,但若是每次疼痛的位置固定,合併有關節僵硬或紅腫熱痛情形,白天也持續疼痛造成跛行,或是有外傷、運動傷害等病史,就不是典型的成長痛症狀,醫師會進一步檢查X光或是抽血排除其他鑑別診斷。
根據2024年在丹麥針對3~6歲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發現,盛行率大約介於24~43%,最常見的位置在於小腿前側與膝部,80%為雙側發生,頻率最常見為每週3次,研究顯示,有疼痛的孩童在6個月內的身高成長速率與無疼痛者無顯著差異,代表成長痛與快速長高並無關聯。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也認為成長痛這個名詞定義較不精確,因為與成長快速期並無相關性,傾向定義此為良性骨骼肌肉疼痛。過去也有些文章討論成長痛是否與維生素D3不足有關,指出若是同時有出現成長痛與抽血檢查25-OH D濃度偏低的孩童,補充維生素D3可能有助於症狀改善,但是這類研究的證據等級仍顯不足,家長應謹慎,避免過度補充營養品,也不應單純以營養補充品取代醫療評估。
成長痛屬於良性、可以隨著時間自行改善的問題,治療著重於緩解症狀與心理支持,家長可以利用熱敷、按摩、伸展操等改善疼痛,若是觀察到與活動量大相關,適度的休息與運動前後的熱身與伸展就相對重要。持續夜間疼痛影響睡眠的孩子可以考慮短期使用一些止痛藥物或藥膏緩解症狀,也要安撫孩子這樣的痛只是一個過程,毋須擔心或過度焦慮。
然而,仍有少數孩童最後診斷並非成長痛,而是與感染、腫瘤、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或是應力性骨折等。這類通常不會出現典型的成長痛症狀,家長若發現疼痛持續、單側、伴隨發燒或跛行,應盡早就醫排除其他病因。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